地名看文化,从文化看中国”,中国地名非常丰富多样,包括省、市、县、乡镇等各级行政区划单位的名称,以及山脉、河流、湖泊、岛屿、草原等自然地理特征的名称。那么湖北省宜昌市辖区内各地地名来历是怎么样的呢?
以北宋荆湖北路名称为名。荆湖北路(简称湖北路)为北宋的十五路之一,治所在江陵府(今荆州市荆州区)。
东晋太康年间(280-289),改宜都郡置为夷陵县。东晋分夷陵西境另置一县时命名“宜昌”。1949年6月11日,成立宜昌市。
“宜昌”之名始于东晋。据《宜昌府志》记载:晋太康年间(280-289),改宜都郡置为夷陵县。东晋分夷陵西境(在长江南岸的黄牛岩至黑岩之间)另置一县时命名“宜昌”,寓意在于祈福分境置县宜于国运昌盛,“宜昌”之名便始见于史。
吴黄武元年(222),改夷陵曰西陵。1986年12月13日,国务院批准,宜昌市设立西陵区。以临近的地理实体名及县级行政组织通名而命名。《东湖县志》沿革志有载:“吴黄武元年,改夷陵为西陵。”同时,长江三峡之一的西陵峡和被称为“蜀山之尾,三峡之始”的西陵山均处于区域西北部,故宜昌市设区时命名西陵区。
1986年12月13日国务院发出国函〔1986〕第188号文件,批准成立了宜昌市伍家岗区。伍家岗原为长江边上的一座黄泥巴小山岗。清光绪年间,郎中伍静山率全家到东湖县城东南濒临长江的黄泥巴岗悬壶济世,当地百姓口耳相传,将此岗称为“伍家岗”,“伍家岗”地名便由此而来。伍家岗区名由辖区之伍家岗地名而来。
1986年12月13日,经国务院批准建立宜昌市点军区。为纪念东汉建安十九年(214),西蜀名将关羽在“井长坡”处点校张飞驻守宜都郡的兵马,将原名改为“点军坡”,点军之名由此而来。
1995年3月21日,《国务院关于同意湖北省宜昌市设立猇亭区的批复》国函〔1995〕21号,设立宜昌市猇亭区。
以行政区域地名和行政区综合命名。猇亭之名源自《三国志》:先主伐吴,“兵于夷道猇亭”。有传说东汉时,古时工匠于江边建亭,宜都太守张飞巡视来此,见亭柱上雕刻一物,似虎非虎,环眼怒睁,背展飞翼。张飞好奇问之何物,工匠答:此为怒虎也,称猇。于是,猇亭为名。
西汉置夷陵县。2001年3月,国务院批准撤销宜昌县,设立宜昌市夷陵区。因“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而得名。即水到了这里由湍急变得平缓,山到了这里由高峻变得低矮。
三国时吴景帝(孙休)永安三年(260),析秭归县游家河以北置兴山县。据(光绪)《兴山县志》记载:“环邑皆山,县治兴起于群山之中”而得名,故名兴山县。
西汉建元元年(前140),置县,“以其临沮水”得名临沮。东晋隆安末年(401),迁治今旧县镇亭子山,以免遭沮河水患,改临沮为高安。北周武成元年(559),因邻近少数民族而距朝廷较远,改高安为远安,其名沿用至今。
清同治五年《远安县志》载:“远邑在汉为临沮,在晋为高安、后周始改为远安。赵志注曰:以其近猺而远故名”。“远”指近猺而远(距离少数民族较近,距离朝廷较远),系沿用高安之安。
秦置秭归县,名称沿用至今。缘其地为楚三闾大夫屈原之故乡,故名秭归。据《水经注》引袁山松《宜都山川记》载:“屈原有贤姊,闻原放逐,亦来归,喻令自宽。全乡人冀其见从,命名曰秭归”。
隋开皇八年(588),置长杨县。唐改名长阳县。1984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长阳县,成立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属宜昌地区行属。
以历史上的行政区域及民族特性综合命名。“长阳”由“长杨”演变而来。因县治州衙坪对面有长杨溪。唐朝(618-907),因唐忌隋姓,且龙舟坪后山有宜阳山,即改名长阳县。
1914年,因与福建省、广东省的长乐县同名,以县城西南五个山峰并立,且原系五峰长官司为由,更名为五峰县。1984年7月13日,《国务院关于湖北省设立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和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的批复》国函〔1984〕字115号,撤销五峰县,设立五峰土家族自治县。
以城西南五个山峰而命名为五峰县。“五峰”传说称,有五位仙女姐妹下凡游览,为桃源美景所吸引,忘了回天宫的时辰而流落凡间,化作五座山峰,故名“五峰”。
东汉建安十五年(210),刘备改临江郡为宜都郡,辖夷道、夷陵、佷山三县。1987年,撤销宜都县,改为枝城市。1998年,枝城市更名为宜都市。宜都之名,源于东汉时期的宜都郡名,取“宜于建都”之意。
秦昭襄王二十九年(前278),白起伐楚,在郢都置南郡,始设当阳县。1988年10月22日,撤销当阳县,设立当阳市(县级)。以地理位置命名。因位于荆山山脉之南,取山南为阳之义(古时山北为阴,山南为阳),故名当阳市。
汉代始设枝江县。1996年7月30日,国务院批准撤消枝江县,设立枝江市(县级)。以该地地理类型综合命名。秦时,因长江至此分枝而得名。
地名是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地名知识为载体,深度挖掘“从地名看文化,从文化看中国”的主旨内涵,从地理、历史、语言、文学、民俗等各个角度全方位展现中华大地的万千风貌,引导人们发现地名背后深厚的人文底蕴、文化华彩和人生百态,重点解析地名中深藏的中国智慧,从身边的地名中收获新知,感悟中华文化要义,感受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唤起根植于人们心中的家乡情结与热土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