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定失信人员主要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程序,具体包括以下几种方法:
通过公共信用信息平台查询个人或企业的信用记录,如有涉及失信行为的记录,可能会被认定为失信人员。
政府部门或行政机关可以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对失信人员进行认定。
如果个人或企业违反了法律法规,被法院判定为失信人员,会被列入法院失信被执行人名单。
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规定对失信人员进行认定,例如一些行业协会可以对失信企业进行黑名单认定。
失信行为的认定
失信行为通常包括以下几种情形:
被执行人有能力履行但故意拖延或拒绝履行,法院可将其列入失信名单。
使用这些手段来规避法院执行,会被认定为失信行为。
通过这些手段来逃避法律责任,同样会被认定为失信行为。
未按照法律规定报告个人财产情况,会被认定为失信行为。
不遵守法院的限制消费令,会被认定为失信行为。
在有和解协议的情况下,无正当理由拒不履行,会被认定为失信行为。
认定失信人的程序
法院在认定失信人时,通常会遵循以下程序:
法院在受理执行案件后,会向被执行人发出执行通知书,责令其在指定的期间内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
被执行人应在规定的期限内履行义务,否则法院会进行相应的调查核实工作,收集相关证据。
法院在审查核实后,根据具体情况作出是否将被执行人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的决定,并及时将信息录入最高人民法院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库。
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会通过该名单库统一向社会公布,同时还会向政府相关部门、金融监管机构、金融机构、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及行业协会等通报,以便对失信被执行人进行多方面的信用惩戒。
建议
诚信意识:个人和企业应增强诚信意识,遵守法律法规,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
及时履行:在面临法律执行时,应积极配合法院工作,及时履行相关义务,避免被认定为失信人员。
法律咨询:在面对法律问题时,建议咨询专业律师,了解相关法律规定和后果,避免因不了解法律而导致失信。
通过以上方法和程序,可以有效地评定失信人员,并对其进行相应的信用惩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