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首页 > 常识 >

四书指的是哪四本书(走进《四书》背后的故事)



朱子与《四书》

《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种儒家经典的合称。相传它们分别出自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人物曾参、子思、孔子、孟子,故称为《四子书》,也称之为《四子》。

《四书》之所以能够以整体的面貌问世,并进入官学,最终确立经典地位,南宋学者朱熹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朱熹是南宋著名理学家,师从“二程”(北宋著名理学家程颢、程颐兄弟),世称“朱子”。

朱熹在研究儒家家经典学说时发现,《礼记》《五经》之一,这指《小戴礼记》中《大学》、《中庸》两篇独居价值,然后便将这两篇拿出来单独成书,和《论语》、《孟子》和称为四书。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年),他又将这四书汇合在一起,作为一套单独的经书刊刻问世。从此以后,就有了《四书》之名了。

与此同时,朱熹还倾注了毕生心血为四书作注,其中,《大学》、《中庸》的注释为“章句”,《论语》、《孟子》的注释则引用他人的说法较多,称“集注”。四本书的注释合在一起,即为《四书章句集注》,简称《四书集注》。此书是朱子解释并确立《四书》经典体系的范本,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四书》问世之后,影响逐渐扩大。尤其是朱熹注释的《四书》,既融汇了前人的学说,又有自己独特的见解,适于世用,受到时人的极大推崇。

但不幸的是,朱熹晚年卷入党争,为当权所不容,他的学说也被蔑称为“伪学”。《四书》受其牵连,备受打压,这种情况直到朱熹去世多年之后,才有所改善。

宝庆三年(1227年),宋理宗颁布诏书,追赠含冤而逝的朱熹为太师、信国公,鉴于他的《四书集注》有补治道,因而提倡士人习之。在官方的大力提倡下,《四书》日益为世人所重视。

元代延佑年间,恢复科举考试,朝廷出于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正式把出题范围限定在朱熹注释的《四书》之内,明清两代沿袭科举制度,并衍生出“八股取士”的制度。八股文的试题都出自《四书》,应试者必须根据《四书集注》等书代圣人立说,不允许自由发挥。由于这些种种的因素,《四书》不仅成为了儒家的重要经典,也称为成为了科举考试的教科书。走仕途之人为博得功名,自幼便开始研习《四书》。举国皆习《四书》的大环境下,《四书》开始声誉隆盛,流传百年不衰,甚至最终渐渐居于《五经》之上的地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