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起,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将再次控制河南。
受其影响,13日至20日河南省大部将持续37℃以上高温闷热天气,14日至16日将是此轮高温天气最强时段,北中部、东部、南部部分县(市、区)最高气温40℃以上,局部超过42℃,中南部局部可能达到或突破历史同期极值。
前期河南省已持续数日高温天气
此轮高温天气将持续时间更长、强度更强
省气象台高级工程师栗晗介绍,造成这一轮高温天气的主要原因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长时间控制河南省,导致晴空少云,太阳辐射增温明显。同时,副高控制区内盛行下沉气流,造成下沉增温效应,另外,低层暖气团发展强盛且持续时间较长,也有利于极端高温出现。
此外,15日夜里到16日,河南省有一次对流性降水过程,请大家及时关注最新气象预报预警信息,做好防范应对。
高温天气下
哪些人群需要特别注意?
职业人群有哪些高温防暑措施?
一旦中暑怎么办?
这份高温安全防护指南请查收
↓↓↓
高温健康风险预警分5个等级
三类人群需重点防护
近期河南持续高温,哪些人群需要特别注意?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共卫生研究所杨似玉介绍,高温热浪健康防护的重点人群主要有三类:第一类为敏感人群,如儿童、孕妇、老年人等;第二类为慢性基础性疾病患者,如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精神与行为障碍、肾脏疾病,以及糖尿病等患者;第三类为户外作业人员,如农民、建筑工人、环卫工人、快递员等。
今年7月2日,国家疾控局和中国气象局联合发布了首个国家级高温健康风险预警。据了解,预警分为5个风险等级:低风险、中等风险、较高风险、高风险、极高风险。
杨似玉介绍,低风险和中等风险属于健康风险监测和警示阶段,是不面向公众发布的。高温健康风险预警,并非只依据气温来划分风险等级,而是基于高温与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超额死亡率之间的暴露反应关系计算得出,更多体现了高温对健康的影响。
如何区分普通中暑和热射病?
高温热浪可直接引起热疹、热水肿、热晕厥、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等热相关疾病。除了中暑,高温热浪可加剧循环、呼吸、泌尿及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或引起心脏病、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发作。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处于中暑前期,如何区分普通中暑和热射病?
如果在高温环境中出现大量出汗、头晕头痛、心慌、乏力、恶心、呕吐、小腿等肌肉抽筋、体温轻度升高等症状,可能是中暑前期的表现,需要立即脱离高温环境、物理降温、补充含电解质液体等。
普通中暑一般表现在体温<38.0℃,相对症状较轻、头晕头痛、恶心、乏力纳差、面色苍白、血压下降、心率增快等,治疗不及时,可能发展为重症中暑如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
热射病是一种比较严重的中暑,体温可高达40℃,发生意识障碍、行为怪异、肌肉痉挛等症状,可能出现多脏器功能衰竭,危及生命。
发现中暑后,建议立即采取这些应急措施:快速强力降温是首要任务,同时紧急呼叫120,停止患者活动并将其移至阴凉通风处。如果患者体温超过38.5℃,应使用冷水浸泡、喷淋、冰袋冷敷等方式加强散热,快速使体温下降(不要用酒精擦拭)。
待在室内就不会中暑?
这些误区需警惕
待在室内就不会中暑?其实这是家庭防暑降温的误区,中暑和人所处的环境温度、湿度、通风条件等相关,长时间待在密闭、无风、高温、高湿的室内也会中暑。
猛喝水就能解暑?实际上,一次或短时间内大量饮水可能导致机体出现稀释性低钠血症,也就是“水中毒”,严重者会出现昏迷。饮水要少量多次,适当饮用淡盐水、运动饮料等。
也有人喜欢直接冲凉水澡降温,其实高温环境下,人体血管本就处于扩张状态,突然的冷水刺激不仅会造成血管收缩,引起心悸、头痛等不适。因此,应该等体温恢复、汗液干透,或不出汗时再洗澡,而且水温也不宜过凉。
夏季食物易变质
正确储存是关键
食源性疾病是食品中致病因素进入人体引起的感染性、中毒性疾病,日常所说的食物中毒也是食源性疾病的一种。常见的致病因素主要分为生物性和化学性。
近年来,河南省食源性疾病的发生主要以生物性致病因素为主,每年的6—9月为高发季节。常见的致病性微生物有沙门菌、致病性大肠埃希菌以及诺如病毒等。夏季高温潮湿的气候特点,给细菌、病毒等致病性微生物以及寄生虫等提供了绝佳的繁衍环境,使食源性疾病进入一年中的高发期。
科学预防夏季食源性疾病,首先,要保证食材安全、卫生,避免购买来源不明的食品,不购买过期、包装破损、胀袋、有异味的食品。其次,各类食物要正确储存,生熟食物要分开存放,避免交叉污染,同时,还需注意食物加工过程的卫生。最后,要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尽量不吃生冷食物,做好手卫生,使用公筷公勺,减少交叉感染的机会。
责编:王时丹 | 审核:李震 | 监审:古筝
(来源:河南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