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大河健康报】
你或者身边的他们是否也在经历这些?
整夜似睡非醒,睁眼等待天亮,明明困到头疼,脑子却停不下来。白天哈欠连天,深夜莫名兴奋,孩子鼾声如雷,吃饭都能睡着。
这不是简单的没睡好,医学定义为睡眠障碍。
01、24小时不睡觉
反应速度下降30%,相当于血液酒精浓度0.05%。
情绪控制力减弱,杏仁体活跃度增加60%,更易暴躁或流泪。
02、长期失眠伤害不可逆
变“笨”:连续1周碎片化睡眠,大脑清除β淀粉样蛋白(阿尔茨海默病元凶)效率下降30%。
变“脆”:心肌细胞夜间修复受阻,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2倍。
变“肿”:瘦素分泌减少,即使同样食量,更易囤积腹部脂肪。
01、卧室改造清单
▪ 遮光窗帘(透光率
▪ 恒温20℃ + 裸睡(降低核心体温0.5℃可助入眠)。
02、睡前90分钟仪式
▪ 泡脚(40℃温水15分钟,加速血液流向四肢);
▪ 纸质书阅读(比电子书褪黑素分泌量多23%);
▪ 正念呼吸(5分钟专注呼吸,焦虑值下降40%)。
03、半夜醒后黄金15秒
半夜醒来时:
▪ 禁止看时间(避免焦虑升级);
▪ 保持闭眼,像树懒一样缓慢深呼吸 ;
▪ 若20分钟未睡着,起床做枯燥的事(如叠袜子)。
全国爱卫办18日发布《睡眠健康核心信息及释义》,推荐成年人晚上10至11点入睡,早晨6至7点起床,其中老年人可早晨5至6点起床。
此信息及释义提出,不同年龄段人群所需睡眠时长不同,且因人而异。一般来说,学龄前儿童每天需要10至13小时,中小学生8至10小时,成年人7至8小时,老年人6至7小时。
根据此信息及释义,良好睡眠质量通常表现为:入睡时间在30分钟以内(6岁以下儿童在20分钟以内);夜间醒来的次数不超过3次,且醒来后能在20分钟内再次入睡;醒来后感到精神饱满、心情愉悦、精力充沛、注意力集中。
根据此信息及释义,规律作息、劳逸结合、适量运动以及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有助于保持良好睡眠。应避免熬夜、睡前饮酒喝茶,晚餐不宜过饱过晚,睡前尽量不要刷手机。
本文来自【大河健康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