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夏季的来临,游泳成了许多人消暑健身的首选活动。然而,看似平常的游泳运动,却可能给部分人群带来意想不到的健康风险,尤其是心血管疾病患者,更需谨慎对待。近期发生的几起案例,为大家敲响了警钟。
不久前,50 多岁的陈先生在常温水池游泳后,又进入冷水池。当他回到岸上时,突然晕倒在地,呼吸心跳骤停。现场人员紧急对他进行心肺复苏,并拨打 120 急救电话。送医后,经医生诊断,陈先生是由于在温差较大的水池中交替游泳,血管难以承受忽冷忽热的变化,加之他此前已有胸闷症状却未重视,最终引发急性心肌梗死,导致心搏骤停。经过长达 10 分钟的心肺复苏,以及后续主动脉球囊反搏置入术、冠脉介入治疗术等一系列手术,陈先生才成功恢复自主循环与呼吸功能,脱离生命危险。
无独有偶,68岁的陈老伯是运动老手,坚持锻炼二十多年,近八年每天在游泳馆游一公里。一次暂停游泳十余天后,他去家附近的水库游泳,游400多米时胸口有压迫感、身体疲倦,却仍坚持游完。 回家后,他反复胸闷、气促、乏力,夜里无法平躺。送医后,检查显示肌钙蛋白明显升高,提示急性心肌梗死,且胸腔有积液,情况危急。 经医护人员全力抢救,结合药物治疗、胸腔穿刺引流、无创呼吸机辅助呼吸及植入主动脉内球囊反搏等抢救,病情初步控制。最终查明,他游泳时急性心梗引发机械并发症,二尖瓣腱索合并乳头肌断裂,致二尖瓣重度关闭不全、急性心衰,后经二尖瓣钳夹术转危为安。
为何夏季游泳会成为心血管疾病的诱发因素呢?
南阳市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心衰病区刘志远主任医师介绍,夏季气温升高,人体皮肤血管会显著扩张。对于原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而言,游泳时体内水分通过汗液大量蒸发,血液黏稠度上升,血压突然升高,可能伴随中风、脑梗死等危险。同时,游泳运动量大,心脏病患者运动时单位时间内血流量增多、血流速度加快,回心血量增加,加重心脏负担,易出现冠状动脉缺血、血管痉挛等现象,从而引发心梗和猝死。
此外,泳池水温通常低于人体体温,突然入水会使血管收缩,血压骤升。像高血压患者,这种血压波动可能引发头痛、头晕;冠心病患者则可能因冠状动脉痉挛,导致心肌缺血,诱发心绞痛甚至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数据显示,水温每下降5℃,心脑血管意外的发生率增加 12%。而且游泳时心率会比静息状态大幅提升,对于存在心肌缺血、心功能不全的人群,这种负荷易导致心脏供血供氧失衡,若运动强度超过自身耐受阈值,如突然冲刺游泳,可能出现心悸、胸闷、气短等症状,严重时引发室性早搏、房颤等心律失常,甚至心源性猝死。
那么,心血管疾病患者以及普通人群在夏季游泳时该如何保障安全呢?
专家建议,心血管疾病患者游泳前一定要咨询医生意见,进行全面身体评估。游泳前充分热身,用温水冲淋身体,做5 - 10 分钟热身运动,如活动肩颈、拉伸四肢,待身体适应后再缓慢入水。游泳过程中控制强度,可采用 “谈话测试法”,游泳时能正常说话但不能唱歌。一旦出现胸痛、呼吸困难、头晕、肢体麻木等症状,立即上岸,取半卧位休息,必要时拨打 120 急救电话。
对于普通人群,游泳后要及时清理耳道和鼻腔,保持耳部干燥,可用干净棉签轻拭外耳道,单侧低头单脚跳帮助排水,必要时用医用酒精棉球消毒;游泳时佩戴密封性好的硅胶泳镜,避免佩戴隐形眼镜,结束后用人工泪液冲洗眼睛;游泳后30 分钟内用温水沐浴,使用温和沐浴露去除残留氯剂,干燥后涂抹保湿乳,脚部接触公共区域后及时清洗擦干,可喷洒抗真菌粉末。同时,选择正规游泳场所,查看水质公示,重点关注余氯、pH 值、浑浊度,避免雨后 24 小时内游泳,此时细菌易滋生。
儿童、老年人和初学者在游泳时也需重点关注。儿童健康和安全意识较弱,免疫系统不健全,感染风险高;老年人基础疾病比例高,免疫功能下降,游泳时易发生血管、肌肉痉挛等意外,感染后危害更严重;游泳初学者对技巧掌握不足,易呛水甚至溺水。因此,要加强对这些人群的看护,预防溺水、滑倒等意外发生,同时加强健康教育宣传,增强其健康和安全意识。
夏季游泳虽好,但安全第一。了解并重视游泳可能带来的心血管疾病风险,做好预防措施,才能让大家在享受清凉与运动乐趣的同时,保障自身健康与安全。
来源:南阳市中心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