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黎竹 孙吉正 北京报道
近日,北京华联集团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京华联集团”)欲将北京华联 SKP百货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联SKP”)出售给私募股权公司博裕资本的消息引人关注。据相关媒体报道,上述双方已就SKP的管理和运营业务接近达成协议,该业务整体价值在40亿至50亿美元之间。
就此,《中国经营报》记者向北京华联集团和博裕资本方面求证,截至发稿尚无回应。随着消息的持续发酵,华联股份(000882.SZ)先跌后涨,截至发稿其涨至2.38元/股,单日涨幅达5.78%。
连锁产业专家、和弘咨询总经理文志宏指出:“SKP业绩一向不错,但其在2024年的业绩有所下滑,此时传出被售说明股权持有方对SKP的未来发展可能不够有信心,但它作为中国乃至全球高端百货的标杆,商业价值仍值得挖掘,这也是买方所看重的。”他提到,从全球范围来看,传统的百货商场逐渐衰落,当下消费场景更强调个性化体验,买手制、差异化服务正在成为新的运营策略。
被传出售
在SKP易主消息备受猜测之时,北京SKP迎来了“店庆时刻”。记者观察到,4月10日中午,北京SKP一层的人流量比平时更多,尤其是最近大热的老铺黄金店前排满了人。
据了解,北京SKP前身是位于北京朝阳区大望路上的新光天地,开业时便是高端重奢定位,由北京华联集团与台湾新光三越集团联合打造,2012年后者退出,2014年新光天地正式更名北京华联。
相关媒体报道,北京华联集团与博裕资本所洽商的出售可能还包括华联SKP旗下实体商场资产。数据显示,北京SKP的销售额蝉联多年中国商场销售额第一,2020年以177亿元的销售额超过英国零售巨头哈罗德百货,成为“全球店王”;2023年实现营收人民币265亿元,创历史新高。但据近期市场数据,2024年北京SKP销售额同比下降17%至220亿元。
文志宏指出,2024年SKP的业绩下降明显,因此原有的股权持有方对其未来发展和走向信心不明。
天眼查显示,北京华联集团所持华联SKP的股权只有40%,持股数400万,目前这笔股权因涉及民事诉讼被法院冻结,冻结期起止时间为今年3月28日至2028年3月27日。另外的股东为瑞得时尚(北京)商业贸易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瑞得时尚”)和新加坡公司Radiance Investment Holdings PTE,后者通过100%控股瑞得时尚,加上自持的10%股权,总共持有华联SKP60%的股权。
值得注意的是,SKP出售消息也恰在法院将北京华联集团40%的股权冻结后传出。涉及出售金额和股权冻结相关信息,截至发稿,华联方面尚未回应记者。
业内专家认为,SKP作为北京华联集团培育的高端购物中心业态模式已渐趋成熟,这次潜在交易的本质是资本对实体零售“稀缺性价值”的重新定价,尤其在消费分级加剧的当下,SKP代表的高端消费成为资本眼中“抗周期”的优质资产。从资本运作角度看,产业资本接掌实体商业,也正在给相关行业带来新的一轮洗牌契机。从某种程度来说,当下面对消费转型期,SKP或许需要新的血液、新的主导者对其进行深层变革。
高端零售硝烟四起
当下,打折、降价、满减的商业策略在吃喝玩乐购的活动中比比皆是,高端商场也不例外。“我计划先逛逛,没想好要买什么”,一位走进SKP的年轻女士告诉记者,店庆期间有活动,她计划“薅一把”这些从不降价的品牌的“羊毛”。
但也有人带着目标而来,几位“代购”提到,每年能从北京SKP店庆活动赚到不少钱,尤其是这两年返券补贴活动力度越来越大。记者留意到,成都、武汉SKP新店开业时,也都推出了注册新会员可得会员礼赠品的策略。
相关从业人员告诉记者,一般来说,头部奢侈品牌几乎不会参与SKP的促销活动,以免损害品牌的稀缺价值。但是,目前也有一些奢侈品牌迫于商场间的激烈竞争而打折。
去年8月,社交平台有关“8折买到LV”“武汉LV”的讨论居高不下。据了解,当时正值武汉SKP开业,武汉多个高端购物中心均在七夕节前推出促销活动,其中武汉国际广场将路易威登、Celine等一线奢侈品牌也囊括在活动范围内。
在业内看来,大力度价格战的背后,国内高端商场陷入经营窘境。据麦肯锡预测,2025年全球奢侈品市场将仅增长1%至3%,与以往动辄双位数的增长相比明显回落。
文志宏告诉记者:“传统的百货店或者商场已经衰落。在国内,大众化的百货商场人流量下滑,一方面是电商快速发展带来的冲击,另一方面是其他业态的分流,比如大型零售超市、品牌专卖店和旗舰店等的分化,高端商场也不例外。”
从全球范围来看,高端商场遇冷已有时日。在2020—2021财年,哈罗德百货亏损超过5700万英镑;而老佛爷百货在2020年的收入直接减少17亿欧元。贝恩公司则指出,2024年中国奢侈品市场下降18%—20%,业绩回落至2020年水平。
消费业态更新
当下,Z世代追求个性化、场景化消费,百货业唯有打破经营惯性,重构人货场关系,方能重现商业活力。
消息称,北京华联集团和博裕资本就相关商场物业归属尚在讨论中。实际上,在之前的运作模式中,商场不是只作为物业收租,而是直接参与到品牌运营中去。据媒体报道,早年间,SKP为了吸引全球各大奢侈品品牌,专门组建了一支专业采购团队,根据自身定位和销售计划,通过品牌、销售代理的批发渠道下单进货,自行计划销售并承担盈亏。SKP的买手团队经常拜访全世界的百货商场,考察奢侈品店面与选品。
对此,文志宏指出,SKP采用了零售直营化为主的模式,尤为重视对品牌的管理和合作优势,不仅吸引了多个首次进入中国市场的奢侈品牌独家入驻,还是奢侈品牌发布新品、限量款的首选,由此吸引客流和拉高销售业绩。
文志宏还提到,买手制将成为未来百货商场的趋势之一。未来需要的是真正从顾客视角出发、对多个业态进行组合的运营模式,同时也要注意品牌和商品的个性化布局,强调“吃喝玩乐购一体”的体验型消费。
但百联咨询创始人庄帅告诉记者,他2012年在王府井百货时,各大百货商场已经在推进买手自营业务了,当时王府井百货的该项业务占比为10%左右。“中国百货业的自营业务大概率不会像欧美占比那么高,在较长一段时间都只能是一个补充。但有部分区域的百货商场从创业就是全部自营,例如北京的上品折扣百货”。
业内人士安莉告诉记者,长期以来,在传统高端商场的运营模式中,与品牌之间的关系更像是“房东与租客”的关系,由于经营服务之类的环节过度依赖品牌,使得货与场相对割裂、商场形象没有特点,与消费者仅靠优惠活动和积分进行链接。
“SKP很注重坪效,尤其是SKP-S在很大程度上模仿了哈罗德——大部分销售面积以品类而非品牌售卖,以提升坪效,再叠加其他百货公司无法提供的高额积分返利活动,来成就销售额的节节攀升。”安莉指出,“但即使是哈罗德,除了在全球开礼品店,也没有真正走出伦敦。”
记者注意到,除了高端奢侈品商场,华联SKP也曾推出社区型时尚精品百货“DT51”。据了解,DT51是轻资产运营、面向中高端消费群体的轻奢、时尚潮流商业业态,与SKP的重奢、重资产运营模式形成明显差异。
记者注意到,2024年7月2日,华联股份发布公告称,与关联方北京华联SKP签订“股权收购框架协议”,拟收购DT51主要运营方北京华联美好生活百货有限公司全部股权。2025年3月24日,华联股份与投资者互动时表示,其收购北京华联美好生活百货有限公司、股权事宜已全部完成。
华联股份方面表示,纳入上市公司后,DT51将依托其独有的核心竞争力赋能购物中心业务,逐步对存量的华联传统购物中心项目做DT化改造,同时将尝试轻资产输出的业务。
有消费者反馈,DT51的多元化展陈和互动装置为其增加了艺术感和潮流感,有活动时“人气很旺”。从运营模式上看,DT51采取的是购物中心和自营买手相结合的模式,目前主要为轻奢品牌,将50%的店铺资源留给了自营的买手集合店。
目前来看,休闲公园式购物中心正在成为主流消费场景。而北京华联集团收购DT51、出售SKP的决策是其战略转型的重要一步。然而,这一交易能否为北京华联集团带来预期的收益,仍需时间来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