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首页 > 实时讯息 >

全球首场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里的宁夏声音,跌倒的机器人 站起的极客梦

全球首场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参赛队伍合影。

杨冰川带着小夏在赛道前就位。

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距离全球首场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已过去一周。回忆起机器人小夏的参赛故事,宁夏人杨冰川握紧了拳头说:“我想让大家知道,在并不发达的西部,也有像我这样的普通人,为机器人技术创新默默拼搏。这一次的失败,是为了下一次的成功,机器人小夏已经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面对镜头,杨冰川有些激动。流淌在他目光中的笃定,让我们坚信,千千万万个杨冰川,汇聚成创新创造的汪洋大海,正燃起科技强国的新希望。

孤勇启程

4月24日,在银川市兴庆区一间不大的工作室里,记者见到了杨冰川。彼时,他正对这次机器人小夏参赛的过程进行复盘,对庞大的科技链条进行梳理。

“时间和供应链都有限,小夏的表现不及预期。”杨冰川说。

爱人王肖始终默默支持:“这方面,他一直很热爱。只要参与了,就是最好的结果。”

杨冰川这份执拗的追求,让宁夏的人形机器人成为惊艳业内人士和媒体圈的特别存在。

时间回到4月19日早7点30分,站在起跑线上那一刻,杨冰川屏住呼吸控制着操控盘,小夏摇摆着臂膀,若有所思地望向远方……这一幕,被无数媒体人记录,成为让国人备受鼓舞的存在。

当央视记者铿锵有力地道出:“现在的跌倒,是为了未来更好地‘奔跑’,期待更多‘杨冰川’的到来。”彼时,杨冰川如一位孤勇者,更似一枚火种,成为赛场上一颗耀眼的星。

蓦然回首,一直孤独沉溺于钻研的杨冰川笑了,“没有想到会获得这么多关注!”有网友说杨冰川是宁夏版“扫地僧”,也有网友惊叹于西部小省区释放出的凡人能量。

这场没有冲出起跑线的马拉松,宁夏人杨冰川已经“赢”了。

破局智造

今年年初,杨冰川就从机器人研发的朋友圈里,得知了举办全球首场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的消息。

从宇树机器人春晚霸屏,到DeepSeek掀起全球震荡,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无疑是全球企业、科研团队瞩目的焦点。

“一个人参赛?”当主办方得知杨冰川没有任何实体依托、单刀赴会时,不禁对这位西北汉子心生好奇。

经过反复沟通,主办方对杨冰川“AI+机器人+影视工业化”的研究颇感兴趣,果断同意杨冰川以宁夏飞天队的名义报名参赛。

2月17日,杨冰川开始采购各种原材料,500种原材料在他的手机上每天都更新着运输进度。望着千头万绪的设计导图,杨冰川陷入沉思。

“有80%的部件要在标准件的基础上进行二次改造,另外有20%的部件买不到,只能靠我自己做。”杨冰川告诉记者,连接件、关节件全靠人工制作,仅脚掌的部件他就反复设计测试了6个版本。

供应链端的短板层出不穷,运输上的麻烦也接踵而至,“每天在路上的部件就有100个左右,有的部件无法运输,耽误了不少时间。我要在有限的时间里,统筹安排组装顺序……”杨冰川说。

跨界追梦

原计划4个机器人参赛。在供应链和时间都受限的情况下,杨冰川不得不在3月中旬变更计划,全力主攻机器人小夏的组装研发。

白天,杨冰川是企业的平凡打工人;夜里,他是跨界玩黑科技的科创狂人。工作室里摆满了大大小小各种零部件,那段时间,杨冰川时常点灯熬油到凌晨,走路吃饭都在琢磨设计导图和组装细节。比赛前一周,合伙人王立、杨嘉川加入了宁夏飞天队。

很多人觉得杨冰川是在找罪受,在做一件根本不可能完成的工程。也有人觉得杨冰川是个怪人,做了一件没有意义的事情。直到杨冰川向记者讲述他的个性人生,才让他这份无限接近终点的自虐式坚持,有了正解。

杨冰川毕业于华侨大学管理学专业,又相继取得了土木工程专业本科学位和宁夏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毕业后,他用7个月时间和大学期间攒下的钱,游历了国内99个城市,曾6天跨6省区爬了6座大山;他也曾在一年内体验了8份不同的工作,目的就是找到属于自己的坐标……多维的人生经历为他跨界奠定了基础,面对这些过往,他笑了笑:“我只是个平平凡凡的宁夏人,眼下,我想把梦想当事业来干。”

杨冰川的梦想,从机器人小夏的研发中,迈开了第一步。经过日夜赶工,稍显稚嫩的小夏诞生了:小夏可以抓玩具、陪聊天,可以以每秒0.2米~0.5米的速度前进。

4月17日晚9点,杨冰川将小夏拆解装箱,坐上了赴京的高铁。

背水一战

4月18日上午11点,杨冰川一行带着小夏到达赛事中心——北京亦庄。这里犹如一个机器人的狂欢场,20支人形机器人参赛队在这里各显神通,杨冰川内心沸腾。

距离比赛还有一天时间,一枚核心配件遗漏,让三人的赛前组装测试再次陷入困境。彼时,爱人王肖带着孩子和配件连夜赶往赛事中心。

“测试期间,小夏能跑100米左右。如果能保持测试时的状态,就达到了我的预期。”4月19日凌晨4点,杨冰川带着小夏赶赴赛场,小夏却在达到赛场后再次出现故障。

早7点30分,2025北京亦庄半程马拉松暨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鸣枪开跑。嘈杂的环境,孤独的角落,杨冰川做着最后的努力。在延迟半小时后,机器人小夏作为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的最后一名选手,再次登上起跑线。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小夏在起跑线前甩着臂膀,调试3次后再次跌倒。杨冰川久久不能平静,最终与裁判员握手致谢。

杨冰川哽咽了,“它摔倒了,我会教会它走路。比赛会结束,它不会结束。今后可能有无数次机器人比赛,它的路还很长。”

过去两个月时间里,杨冰川对峙过绝望、遇见过微光。他坚信,心中有无限天地,梦想便能触及星辰。这梦想依然炽热,如烈焰般璀璨满天。

银川晚报记者 陈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