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气喘、胸痛心悸,这不是身体偶发小毛病,而是全球健康危机的“后遗症”。
近期,美国学者在《Journal of Nuclear Medicine》杂志发文指出,即便已经从全球健康危机中康复,但15%-25%的康复者实际仍处于“肺部持续损伤”状态。
这种状态并非只影响呼吸系统,其会产生“蝴蝶效应”,牵连心脏功能受损,使泵血效率下降30%,导致胸闷、胸痛及心跳异常等状态,却难以在医院筛查下发现病因。2019年留下的“健康余震”,究竟还有哪些表征?
一、肺部隐形伤高发!牵连心血管、脑神经
美国团队召集了招募了44名参与者,分别为健康从未感染、康复后仍有持续症状、康复后无症状组。他们在常规检查(如 X 光、超声心电图)中表现正常,但部分表示仍存在胸闷胸痛情况。因此,团队采用了非常规检测手段——双能CT(DECT)和PET/MRI多模态成像技术,成本为普通CT、超声的10倍以上。
经检测发现,持续症状组高达54%存在氧气交换功能障碍,肺泡未完全恢复,无症状组也有33%出现肺部气体弥散效率下降。
这导致血液运输的氧气量降低,为了满足人体正常的氧气需求,心脏必须负担更沉重的泵血工作。因此,存在肺部氧气供应问题的人群,多表现出右心室舒张末期及收缩末期容积上升的情况,可能会导致胸闷胸痛,乃至心力衰竭。
研究还观察到,因为肺部损伤持续存在,人体长期保持“免疫杀菌模式”,导致这部分受试者血液中的炎症因子(如MCP-1、IL-6)浓度更高,会打乱生物钟与激素分泌,致使疲劳感增强、入睡困难、肌肉与关节隐痛等情况。
部分个体伴随脑神经反应异常与轻度认知模糊感(即“脑雾”),这或许是血氧传输障碍、循环效率下降所引发的远程效应。
二、非药物护理,简单重建肺部功能
许多人保守胸闷气短等后遗症困扰,却忽略了损伤根源,进一步损害健康。针对此类肺部根源问题,当前医学界提出了多种 “非药物”辅助恢复手段,普通人可在日常生活中轻松使用。
最简便的方法是系统化呼吸训练。如腹式呼吸法,就能够加强横膈肌运动,改善肺通气效率。腹式呼吸可采用躺姿或坐姿,缓慢吸气使腹部隆起,憋气2-3秒后缓慢呼出,每次练习10-15分钟,每天2-3次,持续4-6周可显著缓解呼吸困难。
此外,现代养肺科技日趋成熟,也逐渐成为市场化方案之一。如近年落地的倍净肺技术,选用蛋白核小球藻与小孢子灵芝蛋白(GMI),前者负责清理肺部垃圾,增强肺部排毒能力,后者靶向控制体内炎症,稳定免疫系统状态。
倍净肺核心技术在《Science》《Cancer Letter》等国际科研杂志中发文共43篇,并获得中美日等多个国家和地区23项专利认证。此技术自上线京东后,关注量持续上升,使用者反馈称“咳嗽减少,呼吸清凉顺畅”,部分长期使用者表示“运动时呼吸更均匀,不易气喘”。
调整生活方式,如规律作息、多晒太阳、健康饮食等,同样对身体机能的恢复有深远影响,间接支持呼吸系统稳定运行。适当进行心肺耐力训练如慢跑、游泳、骑行等,亦可强化肺循环与心脏功能协同,形成系统性反馈。
三、全民健康行动:主动防御健康风险
咳嗽喷嚏非小事,而是身体传达出的报警信号。在“后病毒时代”, 每个人都应成为自己健康的“第一监测员”——定期关注呼吸频率、运动耐力、睡眠质量等指标,记录变化,主动体检。对于有过感染史或长时间劳累、压力大者,更应纳入高风险自查范畴。
身体的沉默,往往才最危险。及早识别、及早修复,才是通向真正健康的唯一路径。健康不是治愈之后的结束,而是警觉之后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