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首页 > 实时讯息 >

南山村:创意饮食文化探秘

作者/丁丁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体验,本就是人们多角度热爱生活的痕迹。而像南山村这样的沿海住宅区,滋养着深圳这片土地上的海滨乡建人文。

街角转道的样式,一定会有村落的生活气息。在深圳这座以摩天大楼和高新园区闻名的城市边缘,藏着一座活色生香的“美食博物馆”——南山村。可以说,这里没有米其林餐厅的精致摆盘,却具备柴火灶升腾的烟火气;没有网红打卡地的喧嚣,但有巷弄深处飘来的食物香气。

要说吸引我的舌尖之感,确实是以最真挚朴素的情怀,从这片新旧交融的土地上,带来许多炊烟下的思考与感悟。

一、舌尖上的时光隧道:南山村的历史底色

南山村,是深圳南山区的一片土壤,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村落。据史料记载,早在数百年前,这里便有人类居住,形成独特的农耕文化。随着时代的变迁,这里经历了从贫穷落后到繁荣富强的华丽转身。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大力发展,成为深圳市郊的一颗璀璨明珠。

在南山村的发展历程里,不得不提的是为村庄付出巨大努力的先辈们。他们凭借勤劳的双手和智慧的头脑,将这片贫瘠的土地变成富饶的家园。传统建筑和文化遗产的分布,也就成为我们了解本土文化的重要窗口。

走进南山村,青砖灰瓦的百年老屋与现代自建楼交叠,就类似一脚踏入时空夹缝那样。村民口耳相传的族谱记载,这里最早是明代渔民上岸定居形成的村落。旧时村民的山海捕鱼情境,可就是清晨下海捕捞如带鱼、马鲛鱼,这些鱼群会在午后就出现在村口的竹篓里;后山竹林里的走地鸡、田埂间的芥菜,滋养着一代代居民的味蕾。

近些年来,深圳的钢筋森林不断逼近,但南山村却像一块倔强的文化磁石,将广府早茶、客家擂茶、潮汕卤水的风味牢牢吸附在街巷间。现在,村口榕树下依然坐着用竹筛晒陈皮的老阿婆,而隔壁巷子里的年轻人,已把钵仔糕改良成榴莲芝士口味——这种传统与创新的碰撞,可正是南山村饮食文化的独特注脚。

二、巷弄寻味:五感沉浸的饕餮味觉

天光未亮,村口的“阿珍肠粉铺”就已蒸汽氤氲。70岁的珍姨手持铜制蒸屉,将现磨米浆均匀铺开,撒上虾仁、韭黄,这动作真就是行云流水。三分钟后,一屉晶莹剔透的肠粉滑入青花瓷碟,淋上秘制豉油,米香裹着海鲜的鲜甜在舌尖炸开。隔壁阿伯端着搪瓷杯叹普洱,笑说:“这米浆配方传了三代人,比深圳岁数还大。”

当然,待我穿过晾晒着腊肠、腊鸭的竹竿阵,我闯入了“强记腊味饭店”。老板强哥从土灶上取下熏得油亮的腊肉,刀起肉落间,琥珀色的油脂滴落。夹一片腊肉配客家黄酒焖饭,咸香与酒香在口腔缠绵,恍惚间竟吃出《风味人间》的镜头感。强哥指着墙上发黄的老照片:“我太公那辈就用荔枝木熏肉,现在年轻人嫌麻烦,但老食客就认这个柴火味。”

村口旁边的煎饼香,也是诱人到了极点。路边的小摊位上,摊主大妈正熟练地制作着手工煎饼。见她舀起一勺面糊,均匀地摊在烧热的平底锅上,不一会儿,一张薄薄的煎饼便呈现在眼前。大妈会在煎饼上打上一个鸡蛋,撒上葱花、火腿肠和生菜,再刷上一层特制的酱料。咬上一口,饼皮的酥脆、鸡蛋的嫩滑、火腿的咸香和生菜的清爽完美融合,精神上也便充满了安宁。

入夜后的村落,村尾铁皮棚亮起昏黄的灯。“肥仔砂锅粥”的灶台上,几十个砂锅咕嘟作响。老板肥仔操着潮汕口音招呼:“弟啊,今日有刚到的九节虾!”我见他徒手抓起活蹦乱跳的虾,利落开背去线,米粒在砂锅里吸饱了海鲜精华,撒一把冬菜、香菜,鲜得让我连勺都舍不得放下。凌晨的食客中,既有西装革履的各路人士,也有便装上身的松弛人群,砂锅粥的热气,模糊了所有人的身份界限,打通真实烟火气息的生活。身为平凡的每一个人,都能在烟火的暖流氛围里,看清生活的真谛。

三、食物里的生存哲学

在南山村,食物不仅是果腹之物,更是生存智慧的凝结:

分子级的乡愁重构,湖北阿姨将莲藕排骨汤装进500ml的奶茶杯、广西小伙用啫啫煲技法处理东北酸菜,这些看似魔幻的食物嫁接,实则是移民群体对乡愁的量子纠缠。当江西瓦罐汤遇见云南米线,碰撞出的不仅是味觉的混响,更是用食物分子搭建的临时故乡。这种创意的饮食思维,在城中村的中央厨房里,形成独特的味觉算法。

暗夜里的食物,是温馨的松弛,更是给予人们重新出发的力量源泉。

祠堂旁的百年古井,至今涌着清泉,阿婆们用它煮凉茶,“深圳夏天湿热,饮碗鸡骨草祛湿最灵”;拆迁工地边的临时摊位上,老板娘把祖传的艾草糍粑改成抹茶流心款,“铺头没了,但手艺不能丢”;从城中村走出去的“海归”青年,运用分子料理技术,复刻童年记忆中的钵仔糕,在网络渠道上收获十万点赞。

四、尾声:消失与重生之间

当我捧着最后一碗糖水坐在村口的石阶上,推土机的轰鸣声从远处传来。阿珍肠粉铺的招牌已贴上“搬迁通知”,但珍姨,早已把店铺写在转让上的纸条:“新地址在福永,得闲来食。”或许正如那碗用古法熬制的陈皮红豆沙——红豆绵密,陈皮微苦,甜味却历久弥新。南山村的饮食文化,终将在城市化的浪潮中找到新的栖息地。

在这里,每一口食物,都是打开深圳另一面的密码。我与这里的故事,也将未完待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