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parency
沉迷数蚂蚁的小希、想成为校车司机的畅畅、不服输的龙舟少女何美.....一个个鲜活的角色,来源于郑子龙笔下的儿童小说。当过8年媒体记者、之后多次创业的他,在而立之年,重拾自小就热爱写作的梦想,开始创作儿童小说。
自2022年起,在近三年的时间,郑子龙写了几十篇短篇儿童小说,并陆续在《儿童文学》《少年文艺》《中国校园文学》等儿童文学重要期刊上发表。其中,《校车司机》发表于《少男少女》,并斩获澳门国际儿童文学奖短篇提名奖;《世界上有多少只蚂蚁》发表于《少年文艺》,并获“周庄杯”全国儿童文学短篇小说优秀奖,成为东莞首位获此奖的作家。
儿童文学作家 郑子龙
从创业低谷,到重拾文学梦
读小学时,郑子龙就喜欢看书。《水浒传》《封神榜》《红楼梦》,从经典名著再到金庸、古龙等人的武侠小说,都读。他坦言,那时候在农村,没有太多的书可选择,手上拿到什么书就看什么书,看多了,就想写,从小就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初二时,他在贵州《少年人生》杂志发表了第一篇文章,从此心里埋下了一个作家梦。
作为一名不折不扣的“文学青年”,郑子龙高中时担任了学校文学社社长,大学期间活跃在各种文学社团中,写过评论、散文、诗歌、小说,经常向刊物投稿。“当时投稿还是用信封给刊物寄纸质的稿件。”他告诉记者,大学期间,作品陆续在《人民文学》《诗潮》《散文诗》《中西诗歌》等刊物发表,成了一位小有名气的校园诗人。
写作,几乎陪伴了他的青春岁月。然而,成为一名作家的梦想却在毕业后被埋藏在心底。
十多年来,郑子龙先是在媒体当了8年记者,2014年辞职创业,其间,办过文化公司,做过自媒体,开过培训机构。直到2020年,受外部环境原因影响,他停下了奔跑的步伐。
“当时压力很大,团队几十人人等着发工资。”他告诉记者,“那段日子,面对着不可预测的未来,我满眼茫然。”在而立之年,事业遭受波折,也让郑子龙开始重新思考人生的意义。这次,他决定给青春时代的文学梦,一个机会。
当时,郑子龙在一篇文章中写到:“多年后,在不知不觉中,我们都活成了别人想要的样子,我要成为自己,找回最喜欢的那门手艺:写作。”
最终在2022年,郑子龙做出了选择:果断止损,放弃继续坚守创业的决定,也是从这一年春天开始,他敲下了走向文学梦的第一个字。谈起这段经历,他表示不后悔,“我现在很好,人的幸福不一定要赚很多钱,对我来说,看一本好书写一篇好文,也很美好。”
多年来,郑子龙虽放弃文学创作,但却从未停止阅读
开启童真视角,“俯下身数蚂蚁”
重新拿起笔,写什么?多年来,郑子龙虽放弃文学创作,但却从未停止阅读。作为一名二娃爸爸,他也一直陪伴孩子阅读,于是将目光瞄向了儿童小说。他要从另一个角度——儿童的视角来观察和记录生活,记录这个时代。
“很多人对儿童文学有误解,以为是小孩的东西,但是你能说安徒生的童话只能给小孩读吗?有时候,我认为现在的大人,尤其是家长,更应该读读儿童文学,这样他们才会更了解小孩的世界。”郑子龙表示,他笔下的小孩,都有自己的爱好,自己的追求,这与父母的期待可能会有冲突,但是孩子们没有选择妥协。成为自己,是他在而立之年的体悟,也是他希望孩子们懂得的道理。
在作品《传承》中,出生于“书香世家”的郑小南在人们眼中应该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但他并不放弃自己的爱好——钓鱼;在《龙舟少女》中,女主角何美不服约定成俗的老掉牙的思想——女生不能上龙舟,使出了吃奶劲打败何小风,证明女生也行;在《校车司机》中,畅畅有一个“没出息”的理想——当校车司机,虽然备受质疑,但他并不放弃;还有《世界上有多少只蚂蚁》中,不管“有用”还是“无用”,小希依然坚持找出了世界上有多少只蚂蚁……他们都是坚持自我的小朋友,不要活成别人眼中的样子,努力成为自己。
郑子龙写的短篇儿童小说,发表在重要儿童文学期刊
阅读郑子龙的儿童小说,总能在字里行间发现那些被成人世界忽略的价值观,借由孩子的视角打开世界的多重面貌。他表示,在快节奏的时代,不纠结“有用”或“无用”,以儿童视角看世界,或许会带来不一样的惊喜。
每一种体裁的写作都不同。在郑子龙看来,写小说更讲究“节奏”。从重拾写作至今,他几乎保持每周创作,还设立了一个月写一篇短篇儿童小说的目标。
“一篇大概六、七千字,平均每个星期写2000字左右。有时候忙起来没有完成,但在下一周我会把它补回来。”制定目标,严格执行,郑子龙将儿童小说创作内化为如同吃饭、睡觉般自然的日常习惯,不到三年就创作了近四十篇。
而他儿童小说涉及的题材,主要有两大来源。一是来自他小孩成长的思考。“我小说写的基本是亲子关系中的成长,很少单纯写校园生活。”郑子龙告诉记者,另一方面,他关注东莞非遗题材,这源于做记者时跑文化线的积累。此前,郑子龙曾出版《莞邑姓氏》等与东莞文化相关的书。
“不管什么题材,好的短篇小说需要有意蕴深刻的主题、精巧的结构和有生活质感的细节。”他这样表示。
营造儿童文学创作氛围
“一个人的写作之路,其实是一条孤独之路,很难。”郑子龙回忆道。不是科班出身,重新执笔的他,如同在迷雾中摸索前行,时常会自我怀疑:“文学,还有什么用?”而立之年才踏入儿童小说创作领域,郑子龙面临着与自己笔下“数蚂蚁”的孩子相似的境遇。
“贸然和别人说我在写作,想想还挺尴尬,但是大家都很包容。”郑子龙笑着说,东莞的文学氛围很好,经常有机会大家聚在一起谈文学,一起采风、交流,身边的朋友也觉得写作就是一个兴趣,和去打麻将没有什么区别。
“对一个初学者来说,氛围很重要。”一路摸索写作的郑子龙,深知氛围和平台的重要性。他主动参与发起和策划万江儿童文学基地和万江儿童文学奖,希望为东莞的儿童文学爱好者创造良好的交流氛围,为东莞儿童文学未来发展搭建起更广阔的平台。郑子龙分享道,首届比赛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儿童文学创作者热情参与,颁奖时,还有从四川来领奖的孩子,这让他为之动容。
今年以来,新大众文艺和素人写作热潮兴起,许多东莞的素人写作者因为热爱文学被大众所关注。作为素人写作群体的一员,谈及此话题,郑子龙认为,创作者身份并不是最重要的,最终还是靠作品说话。他认为,被别人看见首先是因为作品,然后才是身份。
策划 统筹 | 余宝珠
文、图、视频 | 记者 石梦卓 实习生 杨清密 韩汶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