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首页 > 实时讯息 >

这个川北小镇 藏着两万多份中国粮“芯”

【小镇名片】

小枧镇,位于绵阳市东南部,镇域面积90.7平方公里,辖17个村(社区)。辖区现有381家工业企业、42家规上工业企业、4家上市公司。2024年,小枧镇GDP总量达135亿元。

【小镇故事】

3月29日上午,绵阳市游仙区小枧镇雨凤村,春风拂过连片油菜田,油菜花如金色波涛翻涌。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科技管理科副科长丁磊蹲在田埂上,轻捻一茬含苞的油菜花,观察其长势。小枧镇种植大户罗巍跟在身后,拿着手机记录管护要点。

丁磊是四川油菜创新团队高芥酸油菜品种选育专家,在他指导下,一粒粒油菜籽被播种到罗巍经营的这片百亩油菜示范基地里。“按照每亩大约1500元的产值,今年这片油菜花田预计能带来超过15万元的收入。”罗巍说。

两人身后的金色花海尽头,有一座四层建筑,那里藏着川北种质资源库——全省首个市级综合性种质资源库。

走进资源库恒温储藏室,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何丹戴上手套,从编号柜中取出一份油菜种子,上面有种子编码、二维码等信息。资源库外百亩油菜基地的种子便来自于此。“这里集齐了小麦、水稻、玉米、油菜、大豆等粮油经济作物的种质资源,目前库存有2.2万余份,最大库容可达10万份,相当于农业的‘芯片库’。”何丹说。

去年,从这里走出的“一年两收”红薯种苗,在试验田创下亩产2000多公斤的成绩,带动种植户亩均增收2000元以上。

在隔壁薯类育种实验室温室大棚内,科研人员刘锦正将嫩绿的薯苗进行扦插、扩繁,一株株幼苗在他的操作下整齐排列。“与传统的一年一收红薯种植方式不同,采用大棚三膜育苗技术,可让红薯提前上市,目前我们正在优化这项技术。”他擦了擦手套上的泥土说。在他身后,架子上数百个覆着塑料膜的实验地垄正孕育着红薯增产的希望。

这些从川北种质资源库实验室诞生的小小种子,正在小枧镇田野间催生富民兴农大产业——

罗巍流转的上百亩土地“全年无休”:春收油菜、夏种玉米、秋播小麦,预计全年收入可达70万元。每逢农忙时节,他总要和小枧镇其他种植大户“抢”村民帮忙。“日薪开到200元,还得提前三天预约。”他笑着展示手机里不断跳动的本地用工群消息。

在小枧镇的省级现代种业园区——绵阳市游仙区(蔬菜)种业园区,不久前结束的全国莴笋创新大会留下的“财富”亦在生长——1100余个莴笋品种构成“活体基因库”。据统计,绵阳蔬菜种子年销售达600万公斤,产值超过5亿元,其中莴笋种子占据全国半壁江山。

距川北种质资源库约十公里处,塔吊林立的工地上正生长着另一颗产业“种子”。

位于小枧镇南部的航空与燃机配套产业园,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一期7栋厂房已完成封顶,蓝色防护网下,工人们正在浇筑最后一段地基。目前,工程总量累计完成超60%,预计今年底一期项目将建成投用。

“就像培育种子需要温室,我们打造的是高端制造孵化器。”小枧镇党委书记陈胡立介绍,这个省级重点项目建成后,将打造集产品原材料加工、产品设计制造、研发试验、整机装备和售后维修于一体的产业基地,目前已吸引15家上下游企业投资。“届时这里将培育形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高新技术智能制造产业高地,为全镇工业经济‘起飞’点燃新引擎。”(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任紫鑫 张红霞 绵阳观察 郭超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