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首页 > 实时讯息 >

警惕技术盲从,AI检测不应成为扼杀创造力的工具

□蓝怀礼(华南理工大学)

近日,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竟被某论文检测系统判定为AI生成,不光朱自清,甚至古代诗人王勃的《滕王阁序》都能被标上百分百的AI率,在互联网上有口皆碑的《三体》系列片段,也被检测出接近百分之六十的AI率,这些事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可见人工智能科技的野蛮发展,引起了一场社会信任危机。

自从人工智能迅猛发展以来,AI创作便在互联网上流行,得益于AI本身数据库的丰富和使用的便利,大量AI生成内容,尤其是AI学术论文大行其道。使得社会各界尤其是教育界对文本内容的原创性的担忧日益增长,AI检测也应运而生。

但AI检测似乎日渐成为鉴定AI创作的“无上法宝”,只要一篇作品在检测被打上“高AI率”的标签,就失去了所有“发言权”。即使不少人自信满满地写出原创内容,也有可能被不明不白地标上高AI率,结果便是百口莫辩。比如,部分高校规定了AI率的底线,令广大学生焦头烂额。为了避免高AI率,很多人更是“用魔法打败魔法”,不惜花费高昂价格,使用“降AI率工具”,来压低AI检测的占比。而这种对AI检测的看重,其实和对AI创作的依赖一样,都陷入了盲从技术的漩涡。

有很多人批评AI创作的“傻瓜性”,用技术便利代替自主思考。但AI检测问题之大完全不亚于AI创作。和AI写作一样,AI检测在市面上的质量也是良莠不齐,不少个人的开源软件、套壳软件鱼龙混杂,具体算法更是不对外透明。这种不规范现状直接导致检测标准混乱,同一作品在不同平台可能得到截然不同的判定结果,时而被判定为原创,时而又被贴上AI生成的标签。过度依赖AI检测,不仅迫使创作者为迎合检测标准而改变写作习惯,挫伤创作积极性,还催生出畸形的“降 AI 率”产业链。不少创作者为规避误判,不得不付费使用所谓的“降AI率工具”。

“降AI率工具”更是技术盲从的极端体现,为了降低AI率,许多人也用AI反击,即便是真的AI生成作品,花几块钱也能升格为“原创”,颇有荒诞感。这一番折腾下来,真正折磨的还是兢兢业业的原创作者。

当我们试图用AI检测对抗AI创作引发的信任危机时,实则陷入了“以技术治技术”的循环悖论。AI检测不应成为评判作品原创性的最高甚至唯一标准,这样只会适得其反,令更多人依赖其他AI工具。应当将AI检测作为一种参考,更多地依靠人的判断:并非不认可,而应不盲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