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章推荐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首页 > 实时讯息 >

世运会44年首次传递火炬! 跟着“竹梦”,一路见证古蜀文明与现代体育的碰撞

成都世运会火种采集暨火炬传递启动仪式

在三星堆博物馆举行

↑2025年7月26日,三星堆博物馆代表肖先进(左)、金沙遗址博物馆代表朱章义在火种采集仪式上展示火种。新华社记者 刘坤 摄

这是世运会历史上首次进行火炬传递

总里程为11公里,共有120名火炬手参与

↑2025年7月26日,第一棒火炬手黄张嘉洋在传递火炬。新华社记者 江宏景 摄

火炬名为“竹梦”

谐音“逐梦”

这也是世界运动会历史上首支火炬

“竹梦”和采火盆、火种灯等配套组件

以三星堆、金沙等文化符号为元素

融汇科技与艺术

传递出开放包容的中国气度、

生生不息的体育精神、

以及与世界共赴未来的美好愿景

“竹梦”承载着世运圣火

从三星堆博物馆出发

途径金沙遗址博物馆、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武侯祠和三苏祠

在兴隆湖湿地公园结束

整条线路串联起历史人文、生态保护与现代发展

(视频经AI加工处理)

第一站 三星堆博物馆

↑2025年7月26日,火炬手马龙在德阳三星堆博物馆传递火炬。新华社记者 刘坤 摄

三星堆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见证

是我国西南地区迄今所知规模最大、

延续时间最长、

出土文物最丰富的先秦时期遗址

三星堆博物馆展出了多件代表性文物

包括金面具、青铜扭头跪坐人像、青铜纵目面具、

青铜大立人像、青铜神树、有领玉璧、

戴金面罩青铜人头像、骑兽顶尊人像等

这些文物造型独特,蕴含深厚的文化意义

展现了古蜀文明的宇宙观和宗教信仰

↑这是2023年7月26日拍摄的三星堆博物馆外景。新华社记者 王曦 摄
↑参观者在三星堆博物馆观看青铜神树(2024年12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 才扬 摄
↑观众在三星堆博物馆展厅内参观青铜大立人像(2024年12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 才扬 摄

第二站 金沙遗址博物馆

↑2025年7月26日,火炬手邹敬园在金沙遗址博物馆传递火炬。新华社记者 陈诚 摄

金沙遗址是继三星堆遗址之后又一重要的古蜀文明遗址

展现了古蜀国高度发达的文化与艺术水平

填补了古蜀文明在商代晚期至西周时期的历史空白

表明成都是古蜀文化的核心区域之一

遗址中出土的文物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

如太阳神鸟金饰,是21世纪中国考古的重大发现之一

象征着古代人民“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和非凡的艺术创造力

↑在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游客们在观赏、拍摄太阳神鸟金饰(2024年7月13日摄)。新华社记者 康锦谦 摄
↑游客在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考古遗迹馆参观(资料照片)。新华社发(金沙遗址博物馆供图)

第三站 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

↑2025年7月26日,火炬手韩聪在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传递火炬。新华社记者 丁增尼达 摄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位于成都市成华区

是世界著名的大熊猫迁地保护、科研繁育、科普教育和文化旅游基地

在大熊猫迁地保护、繁育技术、遗传资源保护等方面成果显著

这里环境优美,模拟大熊猫野外生态环境

拥有全球最大的圈养大熊猫人工繁殖种群

2020年在基地出生的熊猫“花花”

因其外形可爱、性格温顺而深受游客喜爱

是基地的“顶流女明星”

↑大熊猫“花花”在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玩耍(2023年3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 胥冰洁 摄
↑在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游客在观赏大熊猫(2023年3月22日)。新华社记者 胥冰洁 摄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观光瞭望塔(2025年7月26日)。新华社记者 丁增尼达 摄

第四站 武侯祠

↑2025年7月26日,火炬手邓雅文(左)和吴丹在武侯祠博物馆传递火炬。新华社记者 孙非 摄

成都武侯祠肇始于公元223年修建刘备惠陵时

是中国唯一一座君臣合祀的祠庙

也是全世界影响最大的三国遗迹博物馆

其文物区包括惠陵、汉昭烈庙、武侯祠、三义庙等

供奉有刘备、诸葛亮等蜀汉英雄塑像50尊

以及唐及后代关于诸葛亮和三国文化的碑刻50余通

清代以来的匾额、楹联70多块

其中,唐朝的“三绝碑”和清代的“攻心联”尤为著名

↑成都武侯祠里的诸葛亮塑像,塑于清康熙11年(公园1672年)(2023年7月19日摄)。新华社记者 江宏景 摄
↑人们在2023武侯祠成都大庙会游览(2023年1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 沈伯韩 摄

第五站 三苏祠

↑2025年7月26日,火炬手肖雁宁在眉山三苏祠传递火炬。新华社记者 李旭伦 摄

三苏祠位于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纱縠行南街

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的故居

三苏祠整体呈三面环水之势

园林布局融合了宋代建筑风格与川西民居特色

红墙黛瓦、古木参天、流水潺潺

形成“三分水,两分竹”的独特风貌

祠内保存有苏轼手迹刻石、苏宅古井、洗砚池、碑亭、荷塘等历史遗迹

以及大量匾额、楹联、题记

展现了三苏文化的精神内核

↑游客在“三苏”祠堂参观(2016年4月19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坤 摄
↑这是无人机拍摄的眉山三苏祠内的东坡盘陀坐像(上)和披风榭(2022年6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 沈伯韩 摄

第六站 兴隆湖湿地公园

↑2025年7月26日,火炬手李雯雯在传递火炬。新华社记者 冯开华 摄
↑2025年7月26日,火炬手刘清漪(前)与最后一棒火炬手马塞尔·哈塞迈尔交接火炬。新华社记者 冯开华 摄

兴隆湖湿地公园位于成都市天府新区鹿溪河生态区

是天府新区“生态之肾”的核心组成部分

不仅是一处城市生态景观

更是成都探索“公园城市”发展模式的缩影

通过生态修复、绿道串联、人才吸引等多维路径

展现了现代城市如何在发展中守住生态底线

实现人与自然的共生共荣

↑游人在成都市兴隆湖休闲游览(2018年6月18日摄)。新华社发(李学朴摄)
↑读者在成都中信书店(兴隆湖店)读书(2022年4月20日)。新华社记者 胥冰洁 摄
↑在四川天府新区兴隆湖,工作人员在捞水草(2022年9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 江宏景 摄

随着最后一棒火炬手马塞尔·哈赛迈尔点燃火种盆

成都世运会火炬传递圆满落幕

↑2025年7月26日,最后一棒火炬手马塞尔·哈塞迈尔在传递火炬。新华社记者 冯开华 摄
↑这是2025年7月26日拍摄的收火仪式现场。新华社记者 丁增尼达 摄
↑这是2025年7月26日拍摄的收火仪式现场。新华社记者 丁增尼达 摄

世运圣火已点燃全球期待

让我们静候这场体育盛会的到来!

编辑:李莹 宋彦桦 许雅楠

视频由AI加工处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