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首页 > 实时讯息 >

1.25亿人都在买!银行理财如何更“接地气”?

近年来,随着我国普惠金融体系的不断完善,银行理财业务正以其广泛的覆盖面、较低的准入门槛和稳健的风险特征,成为普惠金融发展的重要抓手。2023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银行理财需构建类别齐全、层次清晰的产品服务体系,为更多普通投资者提供财富管理工具。在这一背景下,银行理财如何在"普"与"惠"上做足文章,成为金融行业关注的焦点。金融机构需以客户需求为导向,通过创新产品设计和优化服务流程,让普惠金融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

银行理财业务的普惠性源于其广泛的客户覆盖和较低的准入门槛。根据《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2024年)》披露的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全国银行理财投资者数量已达1.25亿,个人投资者占比98.7%,理财产品为投资者创造收益7099亿元,平均收益率2.65%。这些数据表明,银行理财已成为普通大众实现财富保值增值的重要工具。

银行理财以存款、债券等低风险资产为主,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均处于较低水平。一是信用风险小。底层资产中现金存款和债券占比超80%,债券违约率仅为0.17%,且以AA+级以上高信用等级资产为主。二是市场波动低。权益类资产占比仅2.6%,衍生品投资占比不足0.04%,保守的杠杆和久期策略进一步降低了净值波动风险。

尽管银行理财在普惠金融中具有天然优势,但随着净值化改革推进,如何平衡"普"的广度与"惠"的深度,仍是亟待解决的课题。中国保险资管协会特邀研究员、中邮理财有限责任公司高级投资经理卜振兴认为,银行理财作为普惠金融的重要载体,正通过降低门槛、优化服务和提升专业性,为更多普通投资者创造稳健收益。未来,随着投研能力的提升和科技赋能的深化,银行理财有望在普惠金融领域释放更大潜力,助力实现共同富裕目标。


一是降低门槛,让普惠更"接地气"。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简化购买流程,为老年群体提供个性化服务,同时丰富产品类型以满足不同风险偏好需求。加强投资者适当性管理,通过分散投资、信用风险控制和市场波动对冲工具,将收益波动控制在客户可承受范围内。二是提升专业性,让普惠更"有温度"。强化投研能力,打造专业投研团队,建立投研联动机制,通过精细化管理提升投资决策效率。优化投资经理负责制,打通前中后台管理流程,建立突发应急处置机制以应对市场波动。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客户画像精准匹配,降低产品管理成本,提升投资决策效率。








图片
来源:金融时报客户端
记者:谢晶晶
编辑:杨致远
邮箱:fnweb@126.co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