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丁玉梅
3月13日,沿着小路踩着薄雪前行,王志娟远远瞅见村民王成良站在自家小院前。
“王叔好!这两天身体咋样?”王志娟上前打招呼。
“小王来了!”王成良一边回应,一边往院里让:“我们两口子都挺好,就是小孙女去上学了,心里有些空落落的!”
王志娟搓了搓冻得通红的手,跟着王成良走进院子。她边熟门熟路地坐到火炉旁取暖,边顺手翻开随身携带的民情笔记本。厚实的纸页上密密麻麻记着各户需求,王成良家的那栏写着:“家里只有两位老人,孙女无人抚养,低保户需定期探访。”
这个总爱穿旧运动鞋、扎马尾辫的互助姑娘,2021年从北京大学毕业后,选调至海北藏族自治州市场监督管理局,2023年10月在门源县青石嘴镇红沟村驻村,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
“小王实话贴心,帮了我们老两口很多忙!”王成良的老伴掀开门帘端来熬茶,又拿出来油炸果子,一个劲儿地往王志娟手里塞。王志娟捧着烫手的茶碗,仔细询问两位老人的身体情况,家里春耕的准备情况,三个人你来我往,拉起了家常。
“丫头,头回见你时,我还当你是来‘盖章走过场’的呢!”王成良笑眯眯道,哪知王志娟这一待就是两年。两年来需要填写表格,申请低保都是王志娟一手包办,替老两口省了不少事。也正是在这种日常的交流中,王志娟与村民的距离越来越近。
走出王家,心里想着王成良老两口的笑容,王志娟的思绪不由回到了2021年。那年她即将毕业,对未来十分迷茫。偶然得知和她一样来自青海的博士师兄毕业后选调到青海,在乡镇服务群众的故事,她的心里瞬间有了十分清晰的方向——她也要回去,为家乡的发展贡献一份小小的力量。
初到红沟村时,王志娟自恃熟悉方言,以为凭着“本地娃”的身份便能畅通无阻。可当她夹着政策文件走进村民罗占山家,用青海方言解释了一遍农业补贴政策内容,却被罗占山犀利的问题问得哑口无言:“我如果租赁了别人家的地,这种补贴咋算?还有的地种了几十年,一直荒着,整治好了,能拿补贴不?”
一时间,王志娟只觉大脑一片空白,她张了张嘴,却发现自己根本无法给出准确答案。回到村委会办公室,王志娟满心自责。但她骨子里那股不服输的劲儿很快被激发出来。她深知,要想真正为村民服务,把工作做好,必须对政策烂熟于心。
“一有空余时间,我就到村民家里走访,和他们聊天,来了解村民最关心的问题,通过这些问题再回到政策中找答案。”王志娟说。在走访中,她运用学习到的政策,帮一位开馍馍铺的村民申请了5000元的生产奖补资金。
“与此同时,我也发挥自己所长,帮着村里策划农牧民运动会等庆祝活动。”王志娟介绍,“活动筹备期间,我们特意将移风易俗等政策融入其中,通过趣味互动、现场讲解等形式进行宣讲,这样村民接受起来就容易多了。”
在王志娟的协调下,村里还开展了 “好婆婆”“好媳妇” 等评比活动,进一步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去年,村里的妇联主任马元花以身作则,带头减彩礼,这一举措为村民树立了榜样,彩礼攀比之风渐息,村子愈发和谐美好。
“小王变化特别大,刚开始看着还像个邻家娃娃,在基层服务了两年后,她干起事来风风火火的,都能独当一面了!”前不久,海北州市监局知识产权科科长党永芳来到红沟村开展活动,看着王志娟和村民沟通起来又快又准确,她不由得感慨。
“用一个词概括一下驻村经历?”
“收获!”思考良久后,王志娟如此回答。这收获,不仅仅是看到村民理解政策、参与活动的喜悦,更是在一次次艰难挑战中,她内心的成长与蜕变。
“就拿去年的防汛来说,那段日子简直是一场艰苦的鏖战。”王志娟白天在村里各处,勘查可能存在的隐患点;晚上又忙着组织转移群众。整整四周连轴转,她身心俱疲,可每当看到村民们因大家的努力而免受灾害威胁,看到村子在大家共同努力下逐渐变好,她就知道,所有的坚持都有意义。
“向下扎根的力量,终将托举向上的成长。”王志娟扎根基层的生动实践,既是个人成长的淬火熔炉,更是青春报国的壮丽征程。从防汛抗旱的冲锋一线到乡村振兴的攻坚战场,她用脚步丈量责任,以实干诠释担当。
声明:以上内容除注明来源稿件外,均为青海日报原创稿件,未经书面许可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