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首页 > 实时讯息 >

钱报读书会丨《皇帝的饭局》:穿越历史,和宋高宗一起吃顿饭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方涛 通讯员 郑秋明

从西湖北山眺望吴山脚下,八百年前的南宋依稀可见。

3月29日,《皇帝的饭局》新书分享会在西湖宝石山腰纯真年代举行,活动由钱报读书会、杭州市历史学会宋韵文化专委会、纯真年代书吧联合主办。作者、资深媒体人严格携手浙大城市学院考古学院系的主任,杭州博物馆的原馆长,杭州市文物考古所原副所长杜正贤,为大家分享“中国历史上最豪奢的御宴”的讲究,一同揭秘“金樽玉箸,日食万钱” 的南宋宫廷盛宴。

活动现场

以“饭局”为镜,活化南宋历史

《皇帝的饭局》是由资深媒体人严格创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品的重磅新书。本书以1151年宋高宗赵构与秦桧等人去清河郡王张俊家中赴宴为线索,依托周密《武林旧事》、陈随应《南渡行宫记》等史料,大量结合当代历史学、考古学成果,详细解析了宫廷御宴中的人物、菜品、礼物等细节,还原皇帝吃饭的历史现场。

这部书以独特的叙事方式为读者打开了一扇通往南宋的时空之门,通过“饭局”这一充满烟火气的场景,详实生动的笔触,将历史人物从扁平化的标签中解放出来,看到岳飞、秦桧、赵构等人作为“人”的复杂性,窥探那个时代的权力运作和个人命运。这部书通过172道菜肴、2000余人的宴席细节,带读者穿越回宋朝,亲身参与那场奢华的饭局,感受800年前宋韵美食文化,窥见权力帷幕背后的复杂人性与时代肌理。

如何从浩瀚的历史资料中挖掘出那些鲜为人知的皇帝饭局细节?以及如何将这些细节编织成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分享会上,作者严格讲述《皇帝的饭局》的创作背景,以及他在研究宋代饮食文化时的种种发现。他提到,杭州作为南宋的都城,承载着诸多关于南宋时期的文化,有着众多历史遗址和文物,因此很想通过这本书,还原一部分真实的历史。“我非常偶然地看到我们旧时的一段历史,提到了赵宋高宗有一天到张俊家吃饭。这顿饭总共 172 道菜,每一道菜都有来头。张俊送给宋高宗一大批礼物,每件礼物的清单也(列得)很详细。就是通过这份清单,我才第一次了解到御厨的名字、马车夫的名字。这让我觉得很新奇,因为中国历史往往关注宏大叙事,普通人的名字很少被提及。这个宝贵的视角是我创作《皇帝的饭局》的初衷。”

“大家都知道,中国历史上的饭局从来不是简单的一顿吃饭的问题,中国人的文化非常集中体现在吃饭上。皇帝为什么要带那么多人去吃饭?为什么在这个时间点去吃饭?我觉得历史没有告诉我们,很希望通过这本书去努力的去破案,去探寻。”严格特别提到:“历史不仅是宏大叙事,更是普通人的名字和生活的横截面。”

考古视角下的南宋都城与饮食

杜正贤,曾任杭州博物馆馆长,杭州市文物考古所原副所长,从事文物考古工作30多年来,共参与60多次考古发掘,主持考古发掘项目曾5次荣获“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比如重大考古成果杨皇后宅、太庙、杭州南宋临安城等。分享会上,结合其多年考古经验,杜正贤分享了考古专家视角下的文化解读,南宋临安城(今杭州)的考古发现与饮食文化。他提到,德寿宫遗址出土的贝壳残骸表明南宋宫廷对海鲜的偏爱,而在他主持下的老虎洞窑址的发掘,则印证了当时宫廷用瓷的精致。杜正贤强调:“南宋的繁荣与宋金议和后的社会稳定密不可分,考古发现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富庶而艺术化的时代。”

在读者互动环节,嘉宾与观众就宋高宗的政治选择、南宋官窑与龙泉窑的关系、德寿宫遗址保护等话题展开热烈讨论。严格认为,宋高宗定都杭州的决策奠定了中国南北政治经济格局的雏形;杜正贤则从考古角度指出,南宋中后期的建筑与墓葬遗存反映了社会的富足。

穿越时空的味觉体验

活动最后,纯真年代厨师团队为现场嘉宾和幸运读者们准备了南宋御宴同款“蟹酿橙”,让观众通过味觉感受历史的延续。此次文化沙龙不仅是对《皇帝的饭局》一书的深度解读,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次致敬。它让参与者们仿佛穿越回了800年前的南宋,亲身感受那段历史的独特魅力。《皇帝的饭局》不仅是一部优秀的历史普及读本,更是一本让人回味无穷的文化读物。

蟹酿橙

如作者严格所说:“让我感受最深的是这种延续性,历史延续到今天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民,历史和今天新闻和文献之间的交织。”“写作这部书的初衷,我想通过梳理,如果你喜欢南宋,建议你去看这本书,看完这本书,会更喜欢南宋。如果你不喜欢南宋,也建议去看这本书,可能会理解南宋。”

(图片由纯真年代书吧提供)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