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7月12日)上午,荆州市图书馆一楼报告厅座无虚席,“泥中微光:从荆州古巷到文学现场”主题读者见面会在此举行。作家刘楚昕携新书《泥潭》,首次在家乡父老面前,回忆童年趣事、剖白创作心路,畅谈对荆州历史文化的独特解读,以及对文学创作的深刻思考,字字句句浸透着对故土的深沉眷恋。
(荆州市图书馆一楼报告厅刘楚昕见面会现场)
古城墙下的童年:一粒枫杨种子的文学萌芽
谈及对荆州的特殊记忆,刘楚昕的思绪瞬间回到童年。“我小时候住在东门城墙附近,大约三四岁时和表哥在城墙上追逐嬉戏的场景至今难忘。" 他笑着回忆,当时,自己和表哥用枫杨树的种子追着父亲嬉戏,那段在城墙与护城河间奔跑的时光,成为他最鲜活的童年注脚,也成为日后创作中反复浮现的精神图腾。
在他眼中,城墙兼具多重意象:“它有时像庇护所,有时又象征封闭与闭塞,更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 昨天重游南西门时,石缝中顽强生长的杂草令他尤为触动:“就像小说里反复出现的‘石缝中的草’,即便在坚实的城墙中,生命依然能找到生长的缝隙。”这种对古城细节的敏锐捕捉,成为他文学创作的重要灵感来源。
泥中微光:在哀伤中植入希望的微光
《泥潭》以辛亥革命时期的荆州为背景,整体基调带着淡淡的哀伤与纠结。针对书中那段“我喜欢清晨散步的护城河,喜欢河岸的垂柳,喜欢河里的划子船,喜欢码头,喜欢长江……" 的明快排比,刘楚昕透露,这是后期与编辑商议后添加的:“全书基调过于沉重,需要给读者留下一点希望。”
这段文字通过传教士马修德的视角展开,既体现角色对荆州土地的热爱,也暗含文化融合的深意。“传教士往往在一个地方终老,就像一滴水融入江河。”刘楚昕解释,选择将“希望”寄托于荆州,源于对家乡文化包容性的深刻认知——这里既承载历史厚重感,又始终孕育着新生的可能。
(《泥潭》荆州读者见面会海报)
书名“泥潭”的隐喻也引发诸多讨论。刘楚昕坦言,创作过程确如深陷泥潭:“不同时期的文字风格堆叠,后期修改时仅用一个月整合,挑战很大。” 但他同时强调,作品完成后便成为独立文本,“读者若能从中获得走出困境的启发,便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哲学之思照进“泥潭”:存在主义下的生命叩问
身为哲学研究者,刘楚昕将哲学思维深度融入文学创作。他说,哲学就像盖房子时的图纸与龙骨,决定作品的史观与美学取向。 他以书中楚卿观雪的场景为例,阐述庄子思想如何影响情节发展:“当创作遇到瓶颈时,传统哲学思想常能为人物塑造与剧情走向提供指引。”
(刘楚昕在《泥潭》荆州读者见面会上)
在他看来,《泥潭》的核心命题直指存在主义:“人总是被抛入某个境遇,必须做出选择并承担后果。”这种对生命意义的追问,贯穿全书始终。他特别提到大江健三郎的作品对自己的启发:“接触其风格后突然‘顿悟’,学会用文字精准传达心中的画面与情感,这是创作路上最关键的突破。”
争议与坚守:当文学遭遇流量时代
《泥潭》预售火爆却评价不一,有人盛赞深刻,有人直呼晦涩。对此刘楚昕展现出特有的豁达:“读者永不会错。伟大如经典作家也难逃批评,何况我这初学者?”他透露,为平衡艺术追求与读者接受,第二部分结构曾彻底重构——放弃原来的非线性叙事,回归传统线性表达。
(刘楚昕在《泥潭》荆州读者见面会上)
面对长江云新闻记者“流量是否为新的‘泥潭’”的犀利提问,刘楚昕保持哲人般的清醒:“出版需要与流量‘合作’,这是市场法则。但不能完全投入其怀抱,这是对文学本质的守护。”
故土滋养:荆州气质融入文学血脉
作为从荆州走出的作家,刘楚昕坦言家乡对其创作影响至深。"我大概算是‘小镇做题家’,这种成长背景带来的气质,自然渗透在小说里。" 他选择辛亥革命时期的荆州作为背景,源于对本土历史的熟稔:“这里既有古城墙的坚守,也有多元文化的碰撞,足够孕育传奇故事。”
刘楚昕的中学语文老师曹波也来到见面会现场,分别20多年的师生深情拥抱。曹波不无感慨地说,“23年前他就对文学充满热情,如今的成就源于那份执着。” 这番评价恰与刘楚昕的自我认知呼应 ——正是荆州这片土地赋予的坚韧与细腻,让他能在历史的宏大叙事中,始终关注个体生命的微光。
从城墙边的童年嬉戏到字里行间的故土深情,刘楚昕用《泥潭》完成了一次文学意义上的“衣锦还乡”。《泥潭》中挣扎的人物,最终在护城河古老的波光里获得救赎——这或许正是作家献给故乡最深沉的情书:承认生命如陷泥潭,仍要相信石缝中能生出照亮世界的微光。
编 审:梁延 康耀方 邓国辉 郭晓勇
记 者:王雨湄 黄晓萌 罗怡鹏 温少海 万力源
实习生:毛盛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