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首页 > 实时讯息 >

中国式现代化・榆林实践 | 府谷:向“新”而行 “镁”美与共

在我国县域经济的版图中,府谷县以独特的“镁力量”脱颖而出。作为全国最大的金属镁生产基地,该县以不足全国0.04%的国土面积,连续13年占据着全国原镁产量的半壁江山,在全球的占比也长期超过40%。







  从“原镁之乡”到“镁基新材料高地”,当下,府谷正以科技创新为引擎、以绿色转型为内核,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时代进程中,聚力打造中西部县域经济动能转换的示范样本。


资源耦合“镁”梦起航

  2002年,伴随着县内首家金属镁生产企业顺利点火,府谷县正式开启了“镁”美与共的逐梦之旅。


  “生产1吨金属镁,需要11吨冶镁白云石、1.05吨硅铁、120千克萤石粉,同时消耗煤气15000立方米、电能1200千瓦时。就其中的主要原材料白云石来说,府谷县并不占据原产地优势。但凭借神府煤田提供的充足且低成本的热源,加之毗邻省区(山西、内蒙古)镁矿资源富集,以及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府谷县创造性地开辟了利用兰炭尾气冶炼金属镁的新路径。”据府谷县工贸局副局长刘兴政介绍,这一创新不仅大幅降低了金属镁的生产成本,更让以民营企业为主导的府谷镁产业迅速崛起,并在世界金属镁生产的激烈竞争中迅速占据了高地。


  2018年,被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镁业分会授予“全国最大金属镁生产供应基地”称号;2019年,被市政府认定为“全市特色产业集群”……


  经过20多年的发展,府谷县不仅打造出了兼具规模优势、品质优势和成本优势的镁业“名片”,还收获了“世界镁业在中国,中国镁业看府谷”的美誉。截至目前,该县共有金属镁生产企业34户,整体产能达到67.8万吨,2024年金属镁产量为53.72万吨。



科技创新“镁”丽蝶变

  从初级原料到高端材料,近年来,科技创新正在重塑府谷金属镁产业的价值链条。


  近日,记者走进府谷县泰达煤化有限责任公司的金属镁生产车间看到,该公司与西安交通大学合作研发的3N8低成本生产工艺试验产品正在炉中煅烧。待到试验成功,相关产品月产量将突破20吨。


  “公司金属镁项目2011年投产以来,我们一直致力于镁锭质量的提升工作。从Mg9990到Mg9995A再到Mg9998—9999级,我们的镁锭产品多次填补了全省高纯度原生镁锭的产品空白。”府谷县泰达煤化有限责任公司生产总监刘二忠表示,近年来,该公司聚焦工艺、技术创新,依托全省镁基新材料中试基地平台,积极推动科研成果从实验室精准快捷通向生产线。目前,该公司实施的3N8降成本研究试验已初见成效,有望为镁产业高端化、绿色化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路径。


  据了解,为更好凝聚金属镁产业创新合力,府谷县全面推行“多企联合,各研一方,成果共享”等机制,积极整合各类资源,重点研发镁绿色冶炼技术和高纯镁产品,聚力攻关镁合金高端型材料挤压与锻造技术研究与应用、硅热法炼镁固化法还原渣、镁渣综合利用、氢能储存等新型镁合金产业共性技术难题,为全县金属镁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科技支撑。



绿色转型“镁”好蓝图

  “双碳”目标引领下,如何推动镁产业链加速向绿色低碳转型,是府谷县各级有关部门和诸多从业企业共同关注的话题。


  5月13日,在陕西鸿泰元和镁业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亮闪闪的镁锭经由冷式高压压铸机压铸后,被机器人取出放至生产线上,再经切边、机加工、打磨,便华丽变身为汽车方向盘骨架成品。不久之后,本批次生产的2万件方向盘骨架成品,就将走上安徽江淮汽车集团的生产线……


  “为实现企业的绿色低碳发展,我们聚焦延链、补链、强链,新建压铸生产线将金属镁加工成镁合金型材,探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产业链条,实现了资源梯级利用、产业循环衔接,并大幅提升了生产效益。”据陕西鸿泰元和镁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恒介绍,该公司目前已形成3万吨原镁、3万吨镁合金、2万吨镁合金棒材的产能,每年还可生产加工镁合金安全帽150万件、汽车零部件200万件、自行车轮毂200万件。


  成功注册并发布“府谷镁”商标,强化新技术新工艺应用推进产业升级,牵头或参与多项镁冶炼标准起草制定……近年来,府谷县聚焦镁合金产业面临的整体发展大而不强、产品附加值不高、科技含量有待提升等问题,在改革创新的道路上不断“试水”、屡屡“破冰”。近日,由榆林中科洁净能源创新研究院联合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陕西中环碳能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研发的《金属镁冶炼工业精准脱硝技术》,不仅填补了国内镁冶炼行业尾气脱硝的技术空白,更为府谷金属镁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更大动能。



 “2025年,我们将紧盯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方向,统筹设备更新、工艺革新、数字赋能各方面工作,加快推进35条原镁生产线自动化升级,全力保障天龙镁业镁渣综合利用负碳项目建成投产,开工建设东方浩等5个镁合金深加工项目,争取榆镁年产20万吨镁基新材料标杆项目正式落地,聚力打造更具影响力的镁产业集群。”刘兴政说。


来源:榆林日报 记者 白万能 张占林 张泰毓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