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首页 > 实时讯息 >

春茶又绿乌蒙山

清晨7点,乌蒙山间的薄雾尚未散尽,水城区龙场乡的黄国芬便背上竹篓,骑着摩托车赶往水城春宏景基地,穿过蜿蜒山路,一垄垄茶树顺着坡地绵延起伏,嫩芽上挂着晶莹的露珠。停好车,黄国芬把竹篓挪到身前,双手灵动地在茶树间翻飞,随着一声声清脆的“咔嗒”声,嫩绿的单芽落入篓中。

龙场乡水城春宏景基地里茶农正忙着采摘春茶(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李佳琪 摄)

“一天能采两三斤吧,挣个百来块,到了饭点还能赶回家给孙子做饭。”黄国芬羞涩地笑。她曾是外出务工大军中的一员,“年纪大了干活没人要咯。”如今,63岁的她在家门口捧起“茶饭碗”,每年3月春茶大面积开采时便在茶园忙碌,一直到秋茶季结束。

问起现在的日子如何,黄国芬和身旁的几个茶农都激动起来,简洁地吐出一个字:“好!”

远在大约200公里外的六枝特区抵簸村村民金文木有着同样感受。

木岗镇抵簸村茶园航拍(六枝特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在六枝特区木岗镇,1200亩因企业经营不善而杂草丛生的茶园正重焕生机。其中,抵簸村近600亩改造后的茶垄整齐绵延,嫩芽吐翠,成为400余户村民增收致富的“绿色银行”。

2023年,木岗镇申请资金盘活闲置茶产业,并推行奖补式政策——村民每清理一亩撂荒茶园可获得500元劳务费,同时茶园交由村民自主管理。这一模式充分激发了村民在产业发展中的主人翁意识。“只要管护上心,收益自然不会少。”在茶企工作多年的金文木管护经验丰富,也是村里最早开始自主打理自家茶树的人。

为了避免茶园再次陷入粗放管理带来的低收益困境,“我们会积极组织茶农参加技术培训,涵盖追肥、修剪及病虫害防治等多个方面。”木岗镇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林业站站长张凯表示。

水城春茶叶加工现场(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李佳琪 摄)

六盘水茶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深植于每一处“田间细节”。一直以来,六盘水始终坚守“干净”底线,在“做强产业、做优品质、做大品牌”方面下足功夫。今年以来,仅盘州市就围绕春季茶园管护,组织100余名农技人员,深入民主镇沁心茶场、糯寨茶场以及胜境街道野竹箐茶场等地,扎实开展茶产业基础性示范服务,累计举办培训22场次,覆盖茶农达1580人。

六枝特区2024年高素质农民培育专业生产型(茶叶)培训班现场(六枝特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得益于去年强有力的管护措施,加上今年雨水充沛,盘州一季度干茶产量达585吨,目前已有三分之一销往浙江、河南、安徽等地。”盘州市农业现代化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杨斌满怀信心地说道。

茶树的绿意晕染了乌蒙山的轮廓,更铺就一条“以绿生金”的特色发展之路。

大濮飞翠茶园内游客正在拍照(六枝特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走进六枝特区钰茗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大濮飞翠茶园,观光步道蜿蜒于茶山之间,游客可亲身体验采茶、制茶,以及参与庆祝多民族传统节日“四月八”“六月六”等。“目前我们成功举办了五六场游园观光活动,反响良好,游客们还会选购一些茶叶产品,销售额在2万元左右。”该公司负责人万红认为,在扎实做好茶叶种植、管护及加工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的发展路径,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比如“农业+旅游+基地+服务”这一模式,使茶园不仅是定格在游客镜头里的诗意注脚,更化作村民账本上跃动的“金色引擎”。

面对市场竞争,六盘水茶企线上线下齐发力,主动拥抱新业态,让“深山好茶”走得出、走得远、走得好。

在拼多多、抖音小店等平台,六枝特区月亮河乡的春茶正通过批发与零售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联动的销售网络获得省外市场青睐;水城农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依托天猫、京东等电商渠道,实现“一键下单、全国速达”,并在主要商圈设立旗舰店,提升品牌曝光度。

以水城春为原料的黔茶故里瓶装茶饮料(水城农业集团供图)

产品创新同样层出不穷。3月,以水城春为原料研发的黔茶故里瓶装茶饮料,通过“健康饮品”定位吸引年轻消费群体;盘州七彩云霞种养殖有限公司计划推出银杏干茶,借力“世界古银杏之乡”的名片开拓市场;六枝特区黄坪村成立合作社破解“卖茶难”困境,去年向外地茶企销售80吨干茶用于提取茶多酚。

六盘水地貌属于亚高原山地,茶园主要分布在“青山与碧水相生,蓝天与白云相伴”的低纬度、高海拔、寡日照山区。这座贵州高原上被茶香浸润的城市,茶叶种植面积25.26万亩,投产茶园17.3万亩,2024全年茶叶产量4885吨,较上一年增长10.9%。

龙场乡水城春宏景基地航拍(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尚宇杰 摄)

从标准化种植到全产业链发展,从技术培训到品牌创新,六盘水茶产业的每一步跨越,都凝聚着“三产融合”的智慧。

春茶又绿,乌蒙山间,茶香四溢。这片承载着希望与生机的绿叶,正托起乡村振兴的致富梦,绘就一幅“业兴、村美、民富”的壮美画卷。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李佳琪

编辑 谢勇勇

二审 刘定珲

三审 孙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