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首页 > 实时讯息 >

毫厘之间续写生命奇迹 精尖技术勇攀医学高峰


【编者按】

  2023年7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末,进一步夯实基础专科和平台专科的能力基础,建设一批特色临床专科,为患者提供一站式、全流程诊疗服务。医院的临床专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战略性的任务,强化医院重点临床专科建设是医院发展的必然趋势。济南日报·爱济南推出“泉涌医潮 临床专科”栏目,带大家走进驻济医疗单位重点专科,发掘临床重点专科的建设历程与了解发展成效。

  近日,章丘区人民医院手足外一科成功实施全区首例颈深淋巴——静脉吻合术,为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带来治疗新曙光。这项国内近一年快速发展的突破性探索技术,通过超显微手术构建淋巴静脉通路,增强脑内有害蛋白清除能力,从而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术后效果明显。

  这样的探索创新,对于手足外一科而言已成常态。科室深耕显微外科、手及足踝外科领域十余载,以专业团队、尖端设备和创新技术持续突破手术禁区,为患者健康保驾护航。

  分秒必争

  显微绣功缝合生命通道

  4月4日18时,章丘区人民医院手术室上演两场生命保卫战。在手术六室,手足外一科团队副主任郝思滨正为一名拇指离断患者实施断指再植术;相邻手术室内,科室全员出动,科室主任、副主任医师王德章正带领团队抢救一名病情更为凶险的患者——这已是科室当日接诊的第12位急诊患者,该患者因失血性休克、股动脉及股静脉断裂命悬一线,王德章主任亲自主刀,在麻醉科配合下,经过5小时奋战,成功完成血管神经肌肉吻合,患者生命得以挽救,肢体功能得以保全。

  这种与时间竞速的场景,在手足外一科几乎每日上演。一周前,痊愈患者李女士的家属为该科送来了锦旗,锦旗上“医术精湛 医德高尚”八个烫金字,串联起科室11个月前那段惊心动魄的救治经历。

  2024年5月8日中午,章丘某民房突发坍塌事故,张女士被废墟掩埋后全身多处严重损伤:右上肢离断毁损、右小腿、双足多发性骨折并广泛皮肤脱套伤,合并颅脑、胸腹复合伤及失血性休克。面对家属转院省城的强烈请求,王德章果断决策:“患者生命体征不稳定,转院风险极高,我们有能力救治!”

  医院立即启动创伤急救绿色通道,输血、包扎、检查同步推进,7个科室专家组成的救治团队在急诊室完成“生命会诊”,这场涉及20余人的多学科接力救治就此展开。

  手术台上,在王德章的带领下,手足外一科团队展现出精湛的显微外科技术。清创止血、骨折固定、神经血管缝合、软组织创面覆盖,多组医生们紧密配合,手术过程紧张而有条不紊,他们像修复精密仪器般修复损伤的组织结构。历时6个多小时,当李女士苍白的肢体重新泛起血色时,第一道生命防线终于筑牢。经过9天的重症监护,患者转危为安回到手足外一科病房,初次抢救且保肢成功,坚定了患者家属留下来继续治疗的信心,在后续近3月的治疗中,王德章根据患者恢复情况,科学制定治疗计划,先后实施多次手术治疗,最终克服局部血管条件差的困难,经过7小时奋战完成超大游离股前外侧皮瓣移植术,完成了右下肢创面修复与功能重建的最后一次手术,随着双足保肢成功和功能重建,李女士不仅恢复了独立行走能力,更通过心理疏导重燃生活希望。

  “这类严重复合伤就像多米诺骨牌,任何环节处理不当都会引发连锁反应。”王德章介绍,该病例的成功,既得益于医院多学科协作机制,更离不开手足外一科在显微外科领域的技术积淀,这种“绣花功夫”正是保肢手术的关键。

  精准微创

  关节镜联合机器人技术巧解骨折难题

  4月6日上午,王德章手术团队借助尖端设备,通过几个仅3毫米的小切口,为一位腕部受伤长达9个月致腕舟骨骨折不愈合的患者金先生实施手术。

  手术过程中,直径仅1.9毫米的关节镜镜头犹如一双敏锐的“眼睛”,深入患者腕关节各个间隙,精准探查舟骨骨折及韧带损伤情况。随后,在关节镜的清晰视野下,术者完成骨折端的新鲜化处理,并植入自体松质骨。与此同时,骨科机器人机械臂发挥导航功能,实现精准置入固定螺钉。最后,通过三维CT检查验证,结果显示骨折复位堪称完美,固定效果十分可靠。

  这项关节镜联合机器人手术技术,为32岁的金先生带来了诸多益处,手术创伤小、恢复快,术后能够尽早开始康复训练,有效避免了传统手术需长时间石膏固定的弊端,可极大地缩短康复周期,提高生活质量。

  “过去治疗这类骨折,需要6厘米以上的大切口,创伤大、恢复慢。而现在,通过几个3—5毫米的小孔就能轻松完成手术,真正实现了微创治疗。”王德章介绍道。以往,此类骨折固定手术依赖医生徒手打钉,不仅对医生经验要求极高,而且需要反复进行透视调整,增加了手术风险和患者痛苦。科室创新性采用关节镜联合机器人治疗技术,借助关节镜的高清视野,能够实现骨折亚毫米级的精准复位;再利用机器人导航规划螺钉路径,确保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值得一提的是,这项技术不仅适用于腕舟骨骨折,还成功运用于跟骨骨折、距骨骨折及踝关节骨折等多种复杂骨折的治疗。作为足踝部最常见的骨折类型,跟骨骨折及踝关节骨折若治疗不当,极易导致关节畸形、慢性疼痛等严重后果,给患者的生活带来极大困扰。科室在临床实践中发现,患者对快速康复的需求尤为迫切。

  “从传统大切口到3—5毫米的小孔完成手术,这不仅仅是技术的简单迭代,更是治疗理念的重大升级。”王德章强调。目前该院关节镜联合机器人技术已成熟应用,累计完成此类手术百余例,无一例发生感染或皮肤坏死,该项技术的手术量及质量均保持省内乃至全国领先水平。

  开拓创新

  拓展专业领域造福更多百姓

  不同于常规外科手术,显微修复重建技术堪称医学界的“微雕艺术”——在高倍显微镜下,医生需要缝合细如发丝的指(趾)端神经和血管,每一针都关乎着断肢再植的成败。章丘区人民医院手足外一科团队将显微修复重建技术及微创骨科理念推向全新高度。从断肢再植到足趾移植再造,从复杂创面修复到肢体功能重建,团队建立起涵盖显微外科、关节镜技术、骨科机器人辅助等领域的核心技术体系。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科室配备蔡司显微镜、莱卡显微镜、CONMED腕踝关节镜系统、天玑骨科机器人、西山骨动力系统、西门子C型臂等先进设备,为精准诊疗提供硬件保障。在人才培养方面,科室选派多名骨干医生带着课题到国内省内本专业一流医院进修学习,并将前沿技术进行本土化改良,实现多项技术的自主转化与临床应用,为科室发展不断注入新的强劲动能。

  在学科带头人、科室主任王德章的引领下,团队始终保持创新活力。近八年来斩获医院七项新技术一等奖,印证着他们对技术突破的不懈追求,率先开展游离皮瓣修复创面、腕踝关节镜技术、微创拇外翻矫正、青少年平足微创手术、小关节置换等十余项特色技术,其中多项技术填补章丘地区空白并转化为常规诊疗项目。依托国家骨科医学中心5G+骨科机器人联盟平台,科室与北京积水潭医院等顶尖机构建立远程协作机制,让基层患者足不出户即可享受国家级诊疗服务。此外,作为齐鲁医院、山大二院骨科联盟单位,科室通过技术下沉让优质医疗资源惠及更多群众。

  “医学创新永远在路上。”王德章道出发展心声,随着社会形势不断变化,疾病谱也在不断改变,未来科室将在保持显微修复重建特色的基础上,不断深化亚专科建设,聚焦腕踝关节镜、手足畸形矫正、运动损伤修复、周围神经疾病诊疗等特色领域,全力打造辐射济南都市圈的区域性诊疗中心,用更优质的医疗服务守护百姓健康。(济南日报·爱济南 记者:陈尚瑞 设计:刘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