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章推荐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首页 > 实时讯息 >

河声丨养老钱袋子,莫被“甜枣”砸瘪了

据《法治日报》报道,近日,福建法院发布五起非法集资典型案例,其中三起直指养老领域:有人送米油、陪旅游“暖”走老人养老钱,有人借“林下经济”“老年旅游”画饼圈钱,更有养老院以“预售服务”为幌子,六年吸金超九千万。这些案例里,犯罪分子的“套路”并不高明——不过是把“糖衣炮弹”裹上“温情外衣”,专挑老年人情感需求的软处下手。

老年人为什么容易“中招”?表面看是贪小利、轻信“高回报”,实则是孤独与焦虑的“情感缺口”被精准击中。当子女因工作、生活忙碌,难以常伴左右;当身体机能衰退,对健康养老的需求愈发迫切;当社会快速变迁,“隔代亲”的温情被商业营销的“贴心”覆盖——老年人需要的不只是物质保障,更是“被重视”的情感确认。那些送米油时的嘘寒问暖、组织旅游时的拍照留念、推销服务时的“咱们是一家人”,恰恰填补了他们情感上的空落。犯罪分子的“温柔刀”,刀刀割在老年人最在意的“被爱”需求上,这才让“养老公寓”“健康项目”成了吞噬血汗钱的“无底洞”。

打击养老非法集资,法律利剑必须“快、准、狠”。福建法院的做法值得点赞:严惩主犯、追赃挽损、跨部门联动,既让“郑某仙们”付出四年有期徒刑的代价,又尽力为老人追回2290余万元损失;既明确“养老服务预售”是非法集资的伪装,又通过典型案例给社会敲响警钟。但法律是“事后之盾”,更需“事前之网”——守护养老钱,不能只靠法院“追着骗子跑”,更要织密社会层面的“情感防护网”。

社区要多敲敲门。上海有些社区的“银发议事厅”,定期组织老人聊天、学技能,既帮他们辨别骗局,又让孤独有了出口;北京一些街道的“时间银行”,鼓励低龄老人为高龄老人服务,用互助温暖替代商业“温情”。这些实践证明,当老年人从社区活动中获得归属感,从邻里互助中感受到被需要,自然不会轻易被“小恩小惠”拐走。

子女要多掏掏心。不是给够钱就尽孝,而是蹲下来听听父母聊聊“最近认识的新朋友”,陪他们看看“投资讲座”到底在说什么。有位退休工人的女儿发现母亲频繁参加“养老公寓体验活动”,每次回来都念叨“工作人员比我亲闺女还贴心”,便悄悄跟着去了两次,用手机查资质、算收益,发现所谓“养老床位”竟是虚构的“理财产品”,最终阻止了15万元的损失。亲情是最有效的“防骗疫苗”——当子女成为父母的“第一道防线”,骗子的“温情话术”自然没了市场。

养老钱是老人的“保命钱”,更是社会的“良心钱”。那些把黑手伸向老年人的犯罪分子,毁掉的不只是几代人的积蓄,更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社会信任。守护养老钱袋子,需要法律的“雷霆手段”,更需要社会的“春风化雨”。当我们多给老人一点陪伴、多添一份理解,那些“甜枣”般的诱惑,自然甜不过亲情的滋味。毕竟,老年人要的从来不是“天上掉的馅饼”,而是“身边人的温度”。(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王志高)

来源:河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