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首页 > 实时讯息 >

五行承岐黄|省中西医结合医院脑病科谢乐:寻找中西医结合新坐标

编者按:湖湘医脉,绵延千载。如今,在建设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的进程中,王琦书院湖南分院应运而生。以师承之道融汇院校教育之广,循金木水火土之理,承古训,启新章。

在王琦书院湖南分院成立之际,红网时刻新闻专访多位专家学者,共话湖湘中医的传承与新章。

省中西医结合医院脑病科谢乐(左)为患者面诊。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陈彦兵 实习生 武千惠 长沙报道

当晨曦漫过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脑病科(神经内科)诊室的窗棂,在古朴的木质诊桌上投下斑驳光影,谢乐医生的指尖已轻搭在患者腕间。凝神细辨片刻,温润的嗓音如低语流淌:“您头痛多久发一次,头痛的时候有没有恶心呕吐?”

对面,被偏头痛折磨二十载的李娜闻言连连点头。这一幕,正是谢乐十五年从医路上最寻常的场景——在传统脉息与现代病痛的交汇处,执着探寻着岐黄之术的破局之道。

湖南这片“芙蓉国”热土,自古便是岐黄之术的孕育之地:炎帝尝百草于湘南,马王堆汉墓医书尘封千载智慧,如今更以4000余种中药资源冠绝中部。

生于斯、长于斯的谢乐,从物理爱好者蜕变为脑病专家,从清华实验室回归中医临床,让偏瘫老人重新恢复日常乐趣、让抑郁患者重返职场……

他的诊室如同微缩战场,时刻上演着古老医学与现代顽疾的激烈交锋。

谢乐常言:“中医要走向科学的现代化,而不是走向玄学的神秘化。”这是对湖湘中医“敢为人先”内核精神的当代践行。

求学之路:破解中西医融合密码

2006年的盛夏,益阳市第一中学的谢乐站在了人生抉择的路口。

学校对面书店里,泛黄的《黄帝内经》、邓铁涛等前辈护佑中医事业的“八老上书”的事迹,意外地改写了他人生的轨迹——前者展示了传统中医从阴阳、五行认识人体的魅力,后者饱含着中医存亡之际老一代中医人的赤诚与疾呼。

“物理研究物质规律,中医探索生命法则,本质都是解开世界的谜题。”心念既定,他将志愿栏悉数改写为“中医学”。这一选择在当年堪称“逆行”。彼时,现代医学在主流医疗体系中占据主导,中医药的疗效机制常被简单冠以“伪科学”之名。

大学求知的道路上,谢乐遭遇了更严峻的挑战:患者需要清晰明确的诊断结论,而传统中医在病位定位和定性标准的现代表达上尚存不足。

“若连病位都不能精准阐述,如何赢得现代社会的信任?”大四时,一次神经内科会诊让他眼界大开。面对一位“肢体僵硬却遍查无明确病灶”的疑难病例,最终通过肌电图标定出运动神经元损伤。

“神经科医生如同解谜的侦探,症状是待破译的密码,最终要定位病变的‘坐标’。”

为了更好地掌握神经科的知识,谢乐做出了令师友惊讶的决定:暂时搁置跟随国家级名老中医抄方学习的宝贵机会,转入湖南省脑科医院神经内科完成硕士阶段的学习。

导师向光红洞悉了他的执着:“做临床医生是一辈子的事,进入精密实验室沉浸研究,或许就这几年黄金时光。”2011年,谢乐被推荐至清华大学医学部实验室深造。

整整两年,他与小鼠、大鼠、荷兰兔等动物实验为伴,产出3篇SCI论文,却在深夜灯火下埋头研读《黄帝内经》等中医经典古籍。

“现代医学让我看清神经传导的精密路径,但中医能解决由神经损伤导致的肌张力增加等系列难题”,这种双重视域的碰撞融合,为他日后的理论创新埋下了关键伏笔。

临床创新:中医疗法融入现代医学注解

帕金森病诊室里,65岁的李建国(化名)双手震颤不止,谢乐轻触患者冰凉的手臂。

当常规西药治疗帕金森病运动迟缓疗效有限时,谢乐观察到患者畏寒肢冷这一关键体征。这与导师葛金文提出的“气阳濡动”理论高度契合——晚期患者并非传统认知的“阴虚风动”,而是阳气失于温煦筋脉……

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葛金文溯及《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的论述,创新提出“气阳濡动”新说。他大胆选用附子、桂枝等温阳之品,配伍虫类药入络搜剔,最终研制出“阳和颤宁方”。

首试此方的患者张建军(化名),初诊时需人搀扶方能蹒跚挪步,服药两周后,竟奇迹般独立登上了岳麓山。系统随访研究显示,接受此种中西医结合疗法(新方案+基础西药)的患者,运动功能评分的改善率显著优于单纯西药治疗组,差异达21.3%。

更大的临床考验接踵而至。脑梗后遗症患者陈叔权(化名),患侧右上肢僵硬活动困难,西医建议采用肉毒素注射暂时性松解肌肉。

“试试中药配合针灸吧。”谢乐采用温肝柔肝、活血通络治法中药内服,配合“平衡舒筋手法”推拿治疗以及温通经络的针灸疗法。次日查房,那只僵硬近半年的手竟出现了明显的舒伸迹象。

中医认为“寒主收引,得温则舒”,在后续的博士后研究中,他成功论证:温阳类方药能有效调控KCC2离子通道,抑制导致肌肉过度紧张的运动神经元兴奋性,为两千年前《黄帝内经》中温法治疗“拘挛”的智慧提供了坚实的现代科学注解。

在失眠抑郁专科门诊,家政员刘慧兰(化名)因丈夫罹患癌症陷入深度抑郁,每日头痛如裂,多方求医、百药罔效。

“您既周身畏寒怕冷,又发口疮咽干,这是阴阳升降的枢纽——心肾水火失去了交济调和。”谢乐辨证处以交通心肾的交泰丸为基础,佐以疏解肝郁的柴胡类方药。

三个月后,诊室收到一份特殊的“礼物”——刘女士重返工作岗位后,用第一月工资定制的锦旗,上书:“三根银针疗心疾,一碗汤药唤春归”。

传承发展:构建中西医协同新范式

依托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深厚的历史底蕴与人才优势(现有刘祖贻、孙光荣、潘敏求3位国医大师,是除中国中医科学院外拥有“国医大师”最多的中医药科研院所),中医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与发展得到持续赋能。

2022年11月,湖南省中医药高层次人才传承研修中心(国医研修院)正式落户该院。

2025年7月19日,王琦书院第12家分院正式落户长沙,这标志着书院体系内首个深度扎根于中医药科研院所的创新基地诞生。

此刻的谢乐,既是独当一面的脑病科主任,又是湖南分院的一名普通学员,肩负着中医药传承发展的新使命。经过学习研讨,他迅速启动“阳和帕宁方多组学(基因组、代谢组、蛋白组)协同验证”项目——这正是对他倡导的“用现代科技语言精准阐释中药作用原理”理念最强有力的实践回应。

在书院成立大会上,学术思想交流活跃:既有国医大师微言大义阐释《伤寒论》“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的临床辨识要点,展现经典永恒魅力;也有中国科学院院士从现代尖端科技视角,清晰揭示同一经典方剂对不同患者的疗效差异,为精准用药指明了路径。

谢乐感触:“当《黄帝内经》箴言‘阳气者,精则养神’与实验室里揭示的KCC2离子通道功能研究相遇时,中医那些曾被视作‘玄学’的生命哲理,正在变成可观察、可测量、可推广的‘显学’。”

“吾辈执岐黄薪火,以仁心润泽苍生。”誓言铿锵,掷地有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