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网友发帖称,在海底捞部分门店,有服务员胸前戴了一个有“二维码”的胸牌,上面写着“如果服务满意,请打赏”。扫描二维码后发现,手机会直接跳转到个人的微信付款页面。涉事门店回应,“胸牌是一直有的,是看顾客心情打赏的,不给也没关系,胸前的名牌是实名制的。”海底捞客服表示,目前没有查询到此类信息,可以帮忙登记反馈,具体以海底捞微信公众号、小程序和官方网站发布的相关信息为准。
众所周知,海底捞曾以“变态级”的好服务闻名,比如排队时的美甲、免费小吃等增值服务,以及用餐时的细致关怀。海底捞把顾客当上帝的服务理念,赢得了公众的口碑。然而,最近几年,一些老顾客感觉到他们的服务出现“降级”,因这些细节的变化而感到失望。
现如今,在海底捞的部分门店,又出现服务员戴二维码胸牌求打赏的怪事,必然会给海底捞“好服务”的正面形象减分。如果服务员细致贴心的服务获得顾客认可,顾客主动地给服务员打赏,这是心甘情愿,理所当然。不过,当打赏成为一道服务的流程,会让顾客陷入两难境地——打赏吧,有一种“被胁迫”的感觉,心里很不爽;不打赏,会被认为小气,且担心遭区别对待,享受的服务打折扣。这样的心境下,打赏与否,都会让顾客在心里给海底捞形象打差评。
事实上,中国消费者对“给小费”这一舶来品还没有坦然接受的心态,“小费文化”本土化当然会引发争议。尽管海底捞服务员戴“打赏胸牌”不是强迫打赏,但依然会让大多数顾客心生反感。更令人担忧的是:当打赏成为服务升级的驱动力后,那么,“未打赏”的正常服务就会有了反向的对照标准,难免会出现服务降级。
或许,那些员工佩戴“打赏胸牌”的海底捞门店,是想让打赏成为正向的服务激励。但是,很多头部餐饮的实践已经得出结论——当打赏成为一种考核式激励后,不但无法形成正反馈,反而让服务成为额外的消费,导致顾客给商家差评。正因如此,那些餐饮企业的“打赏”选项,已经成为小程序里的“历史遗留物”。
诚心诚意的好服务,不能靠打赏来激励。较之于打赏激励服务升级,顾客更希望海底捞把“鼓励更好服务”的心思直接变成给服务员的福利和激励,而不是“让顾客买单”。即便有一些顾客理解“打赏胸牌”,也不代表他们发自内心地支持。从海底捞客服回应看,总部并不认可这种行为,或许是个别门店在试探。希望海底捞总部能做出统一部署,取消服务员的“打赏胸牌”,重新以服务赢得消费者口碑。(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黄齐超)
来源:河声